fbpx
x

世界上有沒有一種肉是不涉及殺生的?論消失了的三淨肉

佛教並不特別講究飲食,但對於該吃甚麼,甚麼不吃,應吃多少,甚麼時候吃等問題[1],佛教卻有一套規制和指引。佛教對於飲食之所以不甚講究,大抵是因為飲食在佛教來說,只是為了醫治飢病,而不是為貪圖口腹之欲,所以佛教給飲食的另一個名稱,叫作「藥食」或「藥石」。

佛教雖以出世為目的,但也要處理現實問題。以飲食為例,我們的飲食——吃甚麼,怎樣吃,除了能反映我們的思維、價值觀之外,亦會影響其他有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佛教發展出賦予了一些飲食規範。譬如說佛教遮禁葷辛,是由於它的味道極重,進食後可能會觸惱他人。而在托缽與護生之間,佛陀亦開了許受三淨肉的方便。當然,這只是一種適時的方便,從佛陀的悲心中,絕不以三淨肉為非食不可的。

三淨肉,乃佛陀為托缽比丘施設的方便,而這方便一直為在家人所沿用。這種「沿用」是否合理,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本文要探討的是,我們能在這世代裏找到一種「不見為己而殺、不聞為己而殺、不疑為己而殺」的三淨肉嗎?

一條痛不欲生的香蕉

佛教徒的素食觀,與一般的素食者不同,因為佛教的素食是不含葷辛的,而佛教的素食者亦不同於純素主義者,純素食者不使用及進食一切由動物而來的物品與食物,但佛教卻是允可進食牛、羊乳酪的。[2]從根本上來說,佛教徒的素食,只是「不殺生」的實踐,是為了不傷害動物而選擇素食。

網上對於素食者常見的反駁是: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而茹素會殺死植物;假如佛教徒想避免殺生,那就連植物都不應該吃。但是佛教的「殺生」,是指殺害有情識的眾生(動物)。動物與人類一樣的,都擁有意識,對於死亡或傷害,同樣感到恐懼、苦痛,並會引起怨懟、憎恨等情緒。相比之下,植物雖然也是有機體,但卻是沒有情識的,所以茹素不是殺生,食素與不殺生並不矛盾。

有人或許會更一進步質疑:你怎麼知道植物沒有意識?有些植物被碰觸時,會感到「害羞」;有些甚至會設下陷阱去捕捉獵物,譬如說捕蠅草、豬籠草等。你又怎麼知道香蕉皮長斑點,不是在恐懼死亡?當你在吃香蕉時,那條香蕉可能痛不欲生呢!

面對這類詰難,我們只能訴諸科學解釋,植物的結構雖然複雜,有繁殖的生命現象,在受到碰觸或傷害時,能會物理的反應,但它們卻沒有與動物相似的神經系統,不會有恐懼、痛苦等的心識反應。

可怕的現實⋯⋯

我們或許可以說,肉食在佛教中之所以會引起爭議,是因為吃肉牽涉了殺生。假如世間上有種肉,是不涉及殺生的,那就不在佛教的討論範圍內,因為佛教徒食素是為了不傷害動物,如果有種肉不涉及殺生,那也就沒有遮禁的必要。然而,世間上是否存在著這樣的一種肉?

除非是一個人走在林間,發現了一頭自然死亡的豬,遂把豬屍搬回家料理,否則市面上的動物肉,沒有一種肉是不涉及殺生的[3]。據統計,人類每年吃掉的雞超過六百億隻,而宰殺的豬牛羊逾數十億,至於海產更是難以估計。現時,畜牧業為了要減低成本,採用了工業化的養殖模式,而這種飼養方式往往令動物飽受痛苦,譬如說用鉗子剪斷幼豬的牙齒和尾巴,把懷孕的母豬困在夾欄中,防止牠們流產;將沒有商業價值的小雞活生生地送進高速絞碎機,剪掉牠們的雞喙,以免牠們在擠迫的空間裏打架。

這種殘酷實況,就是肉食背後隱藏的真相。我們在乾淨現代化的超市裏買肉,看不到每一塊肉的背後,是如何透過血淋淋與宰殺的過程,才經由市場來到我們手中。我們看不到殺生的過程,不代表殺生的過程不存在;事實上,當我們看到這些的慘狀時,有惻隱之心的人都會為此而難過。那麼我們又有甚麼好理由,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製造牠們的痛苦?

佛陀對肉類買賣的態度

有些在家眾也認同,我們不應進食那些殘忍的肉類,不過進食「三淨肉」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這是教義所容許的。乍聽之下,這是十分合理的觀點——既合乎佛教教義,又能迎合大眾習慣。不過,只要我們細心分析,不難發現這觀點存著盲點。

三淨肉,乃針對過著乞食生活的出家眾而言的。佛陀與弟子過的是乞化生活,施主給予甚麼就吃甚麼,只能隨緣飲食,不能嚴禁肉食。雖然如此,佛陀對於施主所施予的肉食,卻是有規範的:看到他為供養自己而殺;聽人說是為供養自己而殺;懷疑是為供養自己而殺,就不應接受。這便是所謂的「三淨肉」。

在巿場出售的肉類不屬於三淨肉。「三淨肉」的定義是:不見為我而殺,不聞為我而殺,不疑為我而殺。只有滿足這三項條件的肉類,才稱為「三淨肉」。然而,巿場裏的肉類符合這三個條件嗎?大家其實都心知肚明,巿場的肉類是為顧客而來的。一旦我們到巿場買肉,我們就是「顧客」。這些肉類既然是為顧客準備的,而我們又是顧客,也就是說,巿場裏的肉類是為我們而準備的。就這意義下,巿場裏出售的肉類不符合「三淨肉」的條件,所以它不是三淨肉。

菜巿場的肉類供給,是依消費者的需求而決定的。只要消費者對肉類有需求,供應商為滿足巿場的需求,便會屠宰動物,製造肉類,以賺取利益。也就是說,屠宰動物與購買肉類之間,存在著一種因果關係——假如我們不購買肉類,巿場就不會出售肉類。就這角度來看,當我們購買肉類,等同於我們在製造肉食需求,形同鼓勵殺生,我們不可否認的成為了整個殺生鏈的一環。

在《增支部》的《買賣經》中,佛陀曾重複告誡,在家弟子應避免五種買賣:武器 (sattha) 、人口 (satta) 、肉類 (masa)、酒精 (majja) 、毒品 (visa)。這五種買賣為甚麼要避免呢?因為它們都是不善的。假如屠殺動物、售賣肉類是不善的,那購買肉類又怎會是對的?

其實很多佛教徒因為家庭、健康等各種原因,無法成為素食者,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基於護生的精神,食素仍是我們要積極追求的目標,而不能因為暫時做不到,又或者為了合理化自己的口腹之欲,去寬鬆化殺生的標準,把市場上一些為了消費者而殺的肉食,也納入三淨肉的範圍。

延伸閱讀

假如佛陀生活在這時代,他會不會是個素食者?

參考資料

印順法師:〈關於素食問題〉,《教制教典與教學》,正聞出版社。

聖嚴法師:〈甚麼是佛教徒的飲食觀?〉,《學佛群疑》,法鼓山。

聖嚴法師:〈佛教的飲食規制〉,《律制生活》,法鼓山。

達摩難陀法師(著);印海法師、張大卿(譯):〈素食〉,《佛教徒信仰的是甚麼》。

劉彥方(2021):《哲食之道:食物與哲學》,牛津大學出版社。


[1] 在佛教中,與飲食有關的篇幅不小,如食存五觀、時食與非時食等。

[2] 這裏的「佛教徒」及「素食者」只屬概括性的意義,區分哪個傳承的佛教徒,以及哪種類型的素食者,並非本文的焦點。

[3] 佛經上提及一種「五淨肉」,不見為我殺,不聞為我殺,不疑為我殺,自死,鳥殘。

訂閱
通知
guest
1 Comment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