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家五代人為村民義渡150年,風雨無阻免費送村民過河⋯⋯

萬其珍從小跟著父親學習擺渡技術。 1995年,他正式接過篙桿,也接過萬家的承諾。(圖:網上圖片)

因為祖父一句承諾,中國建始縣三里鄉村民萬其珍,在大沙河渡口義渡數十年,風雨無阻,分文不收,續寫萬家祖孫五代人、150年的「百年義渡」傳奇。這份信念來自萬家人對當地鄉里的感謝,若問要划到甚麼時候?一家人回答:「划一輩子。」

今年八十三歲的萬其珍,是萬家在渡口的第三代擺渡人,自祖父從江漢平原舉家遷到大沙河村起,一家人持續為村民免費引領渡河。萬其珍從小跟著叔父輩學到一手嫻熟的擺渡技術,1995年,他從叔父手中正式接過篙桿,也接過萬家的承諾。

祖父躲兵賦 造船回饋鄰里

原來這段故事要從1877年說起,萬其珍說,他的爺爺萬作柱為躲兵賦,從湖北省監利縣舉家遷到大沙河村。當地百姓不排斥他們是外鄉人,還提供很多幫助,這讓全家人十分感動,決心要為村民們做點甚麼。

會划船的萬作柱,見村民每天去河對岸的農田要繞路十多公里,相當不便,為報鄰里關愛之恩,他就變賣家當,做了一條船,送村民過河,並承諾不收取一文錢。因此,從萬家爺爺到萬其珍的父親、小叔,再到萬其珍及兒子萬芳權、孫子萬秋林,一家人五代人在近150年的時間裏,維繫萬家義渡傳奇,不為利益誘惑,也不因誤解放棄。

(圖:網上圖片)

「過去高峰期,一天有近200人過河;現在,每天仍有20多人過河。」萬其珍說,大沙河村和渡口都變得現代化,修公路、興建旅遊公廁,村民開起農家樂,昔日偏僻的渡口,如今成為大眾了解義渡精神的旅遊景點。

年邁身體不允許萬其珍再長時間握篙桿,但一家人的忠義精神仍蔚為佳話。當地電力公司的青年義工培訓,其中一站就是赴大沙河渡口,聽「信義蟬公」訴說一家人堅守承諾的精神。

多年來,萬其珍曾獲中國道德模範提名獎、「誠信之星」、「中國好人榜」提名,他的故事引起中國央視報道,更受邀赴電視台分享百年故事;以萬家人為原型的電影《我的渡口》,入圍第三十七屆加拿大國際影展主競賽單元。

引進新蜜薯 助農民致富

自接過義渡篙桿,萬其珍的生命便與渡船繫在一起,近三十年間,他撐壞三艘船、幾十把竹篙,但萬家撐船逾百年來,從未出過一次安全事故,當地村民崔祝清說,全村1,096人幾乎都坐過萬其珍的船。

多年前,建始縣交通部門允許渡口每人每次收取三至五元人民幣的費用,有人認為萬家發財機會來了,萬其珍則表示:「爺爺說,當地人對我們有恩,我們要知恩圖報!」這一無償義舉,至今仍在延續著。

約十多年前,萬其珍不小心摔傷手臂,在外地工作的大兒子萬芳權趕回來,與妻子攜手接過篙桿,成了萬家義渡的第四代傳人;2017年萬芳權引進新品種蜜薯,帶領240多戶農民種植,獲得更多收入,他說:「祖輩父輩們擺渡是報恩、是堅守,如果能將鄉親們『擺渡』上致富路,更是義渡精神的一種延續!」


轉載自人間福報:
https://www.merit-times….d=84613

延伸閱讀: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談《增壹阿含經》之布施八功德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