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二法門」原為「入不二法門」,出自《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此品大意:佛陀住世時,毘耶離國有一位長者名叫維摩詰,「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是當時在家居士的楷模。
有一天,佛陀在菴羅樹園說法時,得知維摩詰居士微恙,便派弟子代表前往慰問,結果沒有人敢承擔此任。原因是大家都曾受過維摩詰居士的詰問,最後佛陀只得請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前往。大家一聽,知道必有一番精采對話,因此紛紛隨行前往。
果然,文殊菩薩一抵維摩詰住處,幾番對答,彼此一來一往,精深奧妙。維摩詰居士問道:「諸位!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依照各人所知,隨便說罷﹗」
於是先後有三十一位菩薩,各就所見,回答這個問題。最後沒有人再發言了,維摩詰遂問文殊菩薩說:「文殊師利!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
文殊菩薩說:「照我的見解,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這才是入不二法門。」意思是說,一實妙道,不可以用推理、比較、歸納、演繹等方法去揣度探尋,須用直觀體驗,向內發掘,能夠這樣實踐,才能夠進入不二法門。
文殊菩薩說後,反問維摩詰居士:「現在換我來請問你: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此時維摩詰居士默然無對,眾皆愕然,唯文殊菩薩智慧超人,懂得此中奧秘,乃向大家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語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門。」
意思是說,不二法門離言絕相,如何可用語言表達?可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就不是真的不二法門了。所以維摩詰的「默然」,意味著無上妙道,不可以言說,不可以文詮,超越這些有形的障礙,直探本源,才是菩薩的入不二法門。[1]
看到這,大家可能會覺得入不二法門太難了,因為思考、表達、交流貫穿我們的生活,人的天性是渴望表達的。 但南普陀寺解釋,透過了解「不二法門」,能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啟發——
別去定義他人,別去定義發生的事,別去定義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煩惱痛苦的來源,就是常常在是非、對錯、善惡、男女所有的這些現象上執著分別。
有的人執著於得失,就會對過往念念不忘;有的人執著於善惡,便憤世嫉俗;有的人執著於對錯,於是陷入爭執⋯⋯其實,當我們去定義事物的同時,也在被它們所束縛,被自己的執著分別「定義」。
放下想要去定義是非對錯、判斷善惡好壞的心吧,真正的自由是放下「我」,允許一切發生。
諸天讚歎「文殊師利名為無礙師利,無上師利」時,文殊菩薩說:「我是貪欲師利、瞋恚師利、愚癡師利!我是凡夫、外道、邪行人 !」
這就是「不二」的智慧,一切看似對立分別,實則不二。 別貪著自我分別,這就是我們該學習的生活智慧。
延伸閱讀:
超越相對和差別的不二法門,能實踐「皆大歡喜」便做到了!──永富法師、龔雋教授談《維摩詰經》的不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