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帝后禮佛圖》篆刻在30厘米寬的石上,以傳承石窟寺瑰寶⋯⋯

辛明芳在展示篆刻版《帝后禮佛圖》及拓片。(圖:中國新聞網)

肅穆威儀的「皇帝」,端莊華貴的「皇后」,儀態雍雅的貴族,執扇撐傘的侍從,個個神態靈動,舉止合宜,唯肖唯妙⋯⋯近日,在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的一處民宅內,辛明芳向記者展示了他「搬」回家的《帝后禮佛圖》。

今年六十二歲的辛明芳,學習篆刻三十餘年。辛明芳「搬」回家的《帝后禮佛圖》原型,便是位於河南省鞏義市石窟寺內的《帝后禮佛圖》浮雕,內容描述了北魏孝文帝與文昭皇后帶領著王公大臣和公主嬪妃禮佛的場面。

鞏義石窟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後經數百年不斷完善,現有各類佛像7,700餘尊。 《帝后禮佛圖》浮雕位於第一窟、第三窟與第四窟中,每窟均有六副。目前,除第三窟中的三幅已被破壞外,其餘十五幅均保存完好。其中,第一窟最為精美,辛明芳「搬」回家的國寶正位於此窟。

據史料記載,《帝后禮佛圖》浮雕存在於中國兩處地方,一處位於洛陽龍門石窟,令人遺憾的是,這組浮雕遭盜賣,流散海外。另一處位於鞏義石窟寺,鞏義石窟寺《帝后禮佛圖》浮雕就成了國內石窟中保存最完整的孤品。

「驚鴻一瞥!」這是辛明芳在鞏義石窟寺第一次見到《帝后禮佛圖》浮雕的感受。

2021年春天,辛明芳和朋友一起到鞏義石窟寺遊玩,當場就被其精美的圖案和恢宏的氣勢所震撼,「我當時就有一個疑問,這樣的瑰寶,是不是可以通過篆刻的方式傳承下去呢?」

於是,辛明芳決定篆刻鞏義石窟寺的《帝后禮佛圖》,用另一種方式傳承。

辛明芳篆刻的《帝后禮佛圖》(圖:中國新聞網)

鞏義石窟寺《帝后禮佛圖》浮雕上共有王公、貴族、侍女等百餘人,僅反刻這些人物,對於辛明芳來說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此外,還要把高近兩米的浮雕,濃縮到二十一厘米高、三十厘米寬的青田石上,更是一道難題。

「我採用了縮小比例描繪的辦法,僅是設計稿,就用了半年時間。」辛明芳說,從自己家到鞏義石窟寺,大約有三十公里的距離,為把《帝后禮佛圖》完整覆刻下來,他跑了不下十趟。

在上石、雕刻階段,為了把握靈感與氣息,辛明芳就把自己關在家中整整十天,時常加班到凌晨2點左右。最終,將《帝后禮佛圖》濃縮至六方青田石之中。

如果洛陽龍門石窟的雕刻是工筆,那麼鞏義石窟寺的雕刻則是寫意,如何以「意」再現千年風華,又是一道難題。

辛明芳在石窟寺中介紹《帝后禮佛圖》浮雕。(圖:中國新聞網)

「《帝后禮佛圖》裏面的人物神態安詳,面貌方圓,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鬼斧神工,這就需要在篆刻時多注意一些刀工技巧,比如轉折、頓挫、凹凸、起伏等,盡可能還原原作本身的神韻。」辛明芳說。

在辛明芳家中,他小心翼翼地把六方青田石篆刻擺放整齊,左側為男像,右側為女像,均分上、中、下三層排列。

但見六方青田石中,孝文帝頭戴「冕旒」,身穿「袞服(龍袍)」,在諸王、大臣及手持傘蓋、長劍、香盒的近侍宮女和御林軍的前導下,緩緩行進。文昭皇后頭戴蓮冠,身披霞帔,一手拈香,後隨兩名貴婦,在眾宮女的簇擁下迎風徐行。

辛明芳說,下一步,他準備將鞏義石窟寺第三窟和第四窟中的《帝后禮佛圖》浮雕也通過篆刻的方式保存下來,傳承下去。

轉載自中國新聞網: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23/03-16/9972692.shtml

延伸閱讀:
陳兵刻刀下的大千世界:一把刀上下翻飛,小小葫蘆上刻有七千餘字《金剛經》、《大悲咒》及五十二個敦煌人物⋯⋯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