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觀念,人往生後要留全屍,導致於台灣境內,器官捐贈比率進展緩慢。台北醫學大學開設課程,使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逼真的人體內臟,日後可用來填補大體,進而提高民眾器官捐贈意願。
生命最後一刻,來的突然,宣判腦死的患者,圓滿了器捐的心願。
但捐完後,大體恢復完整,不再是夢想。
北醫大醫學系學生 王彥成:「每一個骨頭是分別列印完成的。這一群(小心臟)的話,(耗時)大概半天到一天時間不等,這大顆(心臟)時間就比較久,因為它體積比較大。」
心臟、肝臟等重要器官,全都是3D列印仿真技術。
北醫大3D列印業師陳義文:「(製作材料)也就是玉米澱粉,第一個是它比較平價,然後環保無毒,它在自然界下是可以分解的 。」
高科技成果,靠的就是眼前3D列印設備。實作工作坊,以撫慰家屬為起步,培養醫學系學生人本精神,包括專業素養等。這些都需要長時間養成。
北醫大醫學系學生 陳致寬:「知道模型哪邊出了問題,是因為甚麼原因。這件事情,可能就要額外再花好幾個月(摸索)。」
北醫住院醫師 張庭維:「可以捐贈的器官,都是可以列印的,包含腎臟、胰臟、肝臟、肺臟跟心臟,其實我們都有做這樣的模型。」
北醫大醫學系 羅同學:「那這個就是腎臟,然後我們是用壓克力顏料,這邊還沒塗的,等下會塗藍色。」

上色,讓列印出來的器官,更逼近真實,還能作為學生日後解剖教學使用。
轉載自大愛電視:
https://www.daai.tv/news/life/542317
延伸閱讀:
器官捐贈在佛教修持上是一項大功德;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展示佛教積極入世的精神
真的須要於器官捐贈與往生淨土作取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