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台灣史博館特展「菩提心起」,展示佛像多變造型

台灣歷史博物館即日起推出三檔夏季特展,在「菩提心起-館藏佛教造像特展」中,展出北齊〈造佛七尊像碑〉,其中碑陽(正面)分為四層開龕造像。(圖:史博館)

位於台北中正區南海路的台灣歷史博物館,即日起推出三檔夏季特展,其中「菩提心起-館藏佛教造像特展」精選了34尊佛像展出,材質涵蓋石雕、陶塑、木刻、鑄鐵和金銅等,年代橫跨古今。展品包括北齊時期的〈千佛造像柱〉以及台灣前輩雕塑家黃土水所創作的〈釋迦出山〉像等,具體而微地呈現佛像造型的演變和多樣性。

史博館表示,佛教自兩千多年前在印度發源以來,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地,對人類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佛教造像不僅是宗教的象徵,更是藝術與文化的結晶。「菩提心起」特展以黃土水的〈釋迦出山〉雕像為引,帶領民眾回顧不同時代與不同材質的佛像珍藏,從中感受宗教內涵與對佛教精神的理解和詮釋。

菩提心起-館藏佛教造像特展」精選了34尊佛像展出。圖為北魏〈石刻菩薩像〉。(圖:史博館)

在展品中,北齊〈造佛七尊像碑〉為石灰岩所造,採三面開龕造像,其中碑陽(正面)分為四層開龕造像,上層主龕內是佛坐七尊像,主尊佛結跏趺坐於高腰須彌座上,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似持與願印;中層還可見四個飛天伎樂,分持箜篌、橫笛、笙和琵琶等四種樂器,點綴出法喜莊嚴的隆重場面。

北魏〈石刻菩薩像〉雖然石雕受損不全,卻十分優美,菩薩的面容微笑凝視,眼睛半閉,受中亞希臘時期的造型的影響。在表現技法上,立體頭像及前伸手肘,有圓雕的溫潤;衣飾、飄帶、菩薩的軀體採浮雕之美;壁上繁複的紋飾、背光、花樣等,則採陰線刻畫花,可謂集佛教雕刻藝術之大成。

這次也展出台灣近代雕塑家黃土水〈釋迦出山〉鑄銅複製品,原作是受台北艋舺龍山寺委託而製作的木雕,聖嚴清瘦端莊,顯露出自在慈悲的神情,後不幸毀於戰火之中。這件複製品是文建會請黃朝謨考據修復,翻銅製作的五件複製品之一。

這次也展出台灣近代雕塑家黃土水〈釋迦出山〉鑄銅複製品。(圖:史博館)

此外,除了「菩提心起」特展,史博館夏日也應景推出「彩墨蓬島-館藏台灣地景特展」,以及「荷風釉采-史博夏季特展」。「彩墨蓬島」以藝術家的視野觀看台灣地景的豐富樣貌,尤其今年4月3日遭受大地震重創前的太魯閣峽谷等勝景,均歷歷在目。民眾將可在展中欣賞到傅狷夫〈清水斷崖〉、楊三郎的〈玉山瑞雪〉等畫作。

「彩墨蓬島」特展中,民眾將可看到楊三郎〈玉山瑞雪〉畫作。(圖:史博館)

史博館因緊鄰台北植物園,具有俯瞰荷花池的最佳視角,夏季荷葉紅綠相映成趣,多年來提供包括張大千在內的藝術大家,層出不窮的創作靈感。因此在「荷風釉采」特展中,規劃「南海荷風」主題,精選館藏名家近70餘件畫荷之作,如張大千〈墨荷〉、常玉〈荷〉等,展示晚清至當代,中西畫家以不同媒材與技法表現荷花之美。

在「荷風釉采」特展中,規畫「南海荷風」主題,精選館藏名家近70餘件畫荷之作,圖為張大千〈墨荷〉。(圖:史博館)

轉載自青年日報社:
https://tw.news.yaho…tml

延伸閱讀:
佛教藝術為何有療癒身心之效?它為我們開發內在的覺性,提供一條自覺覺他的道路⋯⋯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