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學習佛法,便知道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可以保證未來世得到殊勝的人天善趣身,在六道輪迴中來說,是很好的善報。但是人天二道仍然沒有超越三界,還是在生死中流轉,善報盡時,不免還要墮入惡道,受三惡趣的苦報。
另外,即使是在人天善趣中,也常為諸苦所逼迫,不是究竟安穩的樂處。如《妙法蓮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因此,想要更進一步超越三界煩惱繫縛的有情,例如聲聞乘的修行者,便會視三界如牢獄、如火宅,懼畏生死輪迴,觀察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四種法蘊的道理,而發起出離心,希求解脱,例如《增一阿含經》中,世尊便告訴欲得免死的比丘,應當思惟四種法本,分別是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滅盡為涅槃,這也就是前面所說四種法蘊的道理。
由此可見,聲聞乘人,既然志在解脫生死,求證涅槃,所以厭捨三界,發出離心,是聲聞行的根本心要。而思維無常,則是引發出離心的一種殊勝的方便法。這裏的思維無常,主要是指思維死歿無常,能有力地引發起眾生的出離心。
死歿無常,可以從三個面向來作思維,即:思維人身決定有死,思維死無定期,思維死時無可怙恃。這三方面的道理,其實我們如果仔細思維,也能觀察得到,只不過常常被我們所忽略,體會不深罷了。
關於人身決定有死,佛經中就多有談及,《無常經》中即說:「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
關於死無定期,是指死亡到來的時間沒有一定,並不是說只有到了七老八十才需要面對死亡的問題,而是不分男女,無論老少都要面對的。
關於死時無可怙恃,無論父母兄弟,親戚眷屬,財產高位等,皆不能做我們的依怙,不能抵擋死歿無常,到死的時候,一切皆必捨離而去。不但親屬財產等不能致其不死,即神通妙術亦不能避免死亡。
佛在世時,王舍城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自知七日後皆當命盡,欲避死亡,商議各以神通力分別藏住於虛空、大海、大山、大石中,既至七日期滿,各從其處而皆命終。就以上無常之義,多加思惟,則能引發出離三界的解脫心。
佛教對世人談無常,無非是希望世人能夠明白,世間的一切都是暫有還無的,不僅人的壽命很短促,大家多追求的榮華富貴也難以真正為我們所依,應當努力追求佛所說的涅槃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解脫。如《佛說無常經》說:「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屬,目觀生死隔,云何不愁歎!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轉載自靈隱寺:
https://mp.weixin.qq.com…PP_3Q
延伸閱讀:
感恩使人應對無常--陳瑞燕教授帶我們重新思考快樂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