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7日,國際佛光會新化分會會長陳加昭帶領會員,在台南市新化區聯合活動中心承辦慧慈寺三好系列佛學講座,邀請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教務長慧中法師,以「心的使用說明書」為題講演,約300人蒞臨聽講。慧中法師鼓勵與會大眾以「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惟」,將清淨光明的種子存在八識田中。
慧中法師先講官差押犯人的故事,途中官差每天起床檢查包袱、信件、犯人在不在,但最後一晚鬆懈而喝醉,犯人趁機換穿官差衣服逃跑,翌日官差張開眼睛時也是檢查三件事物都在,但是「我」卻消失不見。法師以故事巧喻「心識」當下這一念,相對於外境來說,更需要我們去關心和轉化。
慧中法師接著講韓國元曉大師的故事,元曉大師因為口渴,在微弱月光下找到一池水,當下只覺得甘美無比。隔天元曉大師想裝一些路上飲用,但當他回到前晚喝水的地方,發現池邊上竟有一具腐爛屍體,令他連連作嘔。慧中法師指出:「同樣的水,為甚麼在看到與沒看到死屍的感受上,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原來分別水的甘美與否,是一念心,平常生活上也是如此。
「人處於逆境當中,發展出三種不同程度的情緒反應。」慧中法師剖析「忿」、「恨」、「惱」的不同,由表面忿忿不平,轉向內心,懷恨在心,建立在憤恨上面產生報復。另有對自己成就沾沾自喜的「憍」,及拿自己與一切眾生比較的「慢」。這些煩惱心所,會障礙智慧的開發。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七十五分之一秒的剎那,看到修行的迫切。慚愧是善心所,「慚」讓自覺能力增強,「愧」則是約束力。思惟善心所的心,當下就是淨土。
慧中法師更提到「修心補相」,佛的「足下平滿相」是因持戒忍辱、惠施而來;「足下輪形相」是因供養父母,救護苦惱眾生而得;「皮膚潤澤相」是布施衣具、房舍,遠離惡人,親近智者所感得。「你希望自己擁有甚麼樣的格局呢?」法師說,要先解構(了解自己)、再建構,並希望與會大眾都能如叢林學院招生的廣告辭「成為更好的自己」。
慧中法師推薦星雲大師的著作《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 阿含經與人間佛教》,對唯識學有深入淺出的解說,啟發世人「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處處皆是解脫之良緣契機。法師更進一步闡述,修道人若能用明的智慧,以百法為法,觀照自己起心動念,就可進入大乘解脫之門。更強調「凡走過的,必定留下痕跡;凡薰習過的,必定留下種子。」勉勵與會大眾努力絕不會白費,有薰習就會改變。
住在新市的雷瑞朗說,以後會在生活中觀照身邊的種種事,更要觀照自己的心,覺察起心動念。再好的經驗,讀過的經典,要能內化成生活中需要的,才有意義。遠從善化來的陳美麗則表示,聽法師一席話,覺得讓眾生需要的,契理契機才是佛法。在課堂值班,要先了解信眾的需求,才能真正服務。陳美麗說,慧中法師的演說有特色,利用圖說和簡短文字說明,深入淺出,令人易懂。
慧中法師佛學講座,有慧慈寺監寺知霖法師、新化國中校長詹森雄、新化區太平里長李朝勝、武安里長林保全、豐榮里長蔡素真、徐薇美語負責人陳慶純、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陳順章伉儷等蒞臨聽講。
轉載自人間通訊社:
http://www.lnanews.com/news/151525
延伸閱讀:
你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