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律是佛法修證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持戒是所有修行佛道的人都必須要遵守和面對的。佛在臨入滅時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一提到持戒,我們多半會想到有種種的戒條、戒相、開遮持犯,知道戒律有「防非止惡」的功用,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太清楚戒律的本質是甚麼,戒律到底是怎樣起作用的?
談到戒律的本質,以佛教的專門術語來講叫「戒體」,即戒律的本體。在佛教大小乘教義中關於戒體的討論,有一些不同的觀點。如小乘說一切有部認為戒體是色法,是依四大而生的無見無對的實色。如大乘唯識宗認為戒體是心法,是受戒時發動的思心所,由此心所的種子相續而產生防非止惡的功能。又如漢傳律宗是以藏識中熏習的善種子為戒體,天台宗以心性為戒體,密宗認為戒體是心法等等,不一而足。
雖然佛教中對戒體有不同的說明和詮釋角度,但大乘佛法對戒體的判定,歸結到最終,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呈現出來,其實就是「心」的一種作用和功能。依月稱論師的觀點,戒律的本體,是一種對於損害其他眾生的行為和意願的放棄、斷除的心,這個「能斷」的心,是一種心的功能的不斷延續。
戒律之所以能起到「防非止惡」的功用,是因為當我們生起要損害其他眾生的意願,乃至要付諸行動時,這個「能斷」的心會促使我們放棄這些意願和行為,而隨著持戒行為和心念的長久熏習,也會使這個「能斷」的力量越來越強,對於戒律的持守也就能越來越清淨和微細。
任何事物,它都不能僅僅是一個概念,在概念上還有形式,也就是還要有一個形相在那裏,戒的體也是如此。這個「能斷」的心,在表現為具體的形相時,就是「戒的相」,是戒的表面形態。而戒相,也不僅僅是不殺生、不偷盜這些戒條的外在形式。它的本相是「無熱惱」,也就是我們的能斷之心,在伏斷煩惱,使內心清涼柔軟之後的表現,這其實才是判斷持戒是否清淨的根本標準,也是持戒的根本意義所在。所以,「能斷之心」才是戒的根本含義,是戒的本體,是我們要清楚明了,最應該培養和守護的。
轉載自南普陀寺:
https://bit.ly/3W5kG9X
延伸閱讀:
戒律的藝術────明海法師談「禪心三無」(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