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起法是佛教的核心理論之一,即是說世間一切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存在的。《大乘入楞伽經》中說:「一切法因緣生」,「因」是指主因,與因相對的是「果」(結果),而「緣」則是幫助由因產生結果的條件。
佛教的因果觀源自「緣起性空」的道理,旨在闡明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仗「因」託「緣」,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為「因」,待「緣」聚集又生他「果」,如是輾轉相攝,乃成森羅萬象。因此,宇宙間從自然界到眾生界,從天體到微塵,沒有一個現象能脫離得了因果的關係。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甚麼因,得甚麼果」,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1]
南普陀寺解釋,常說的「無緣」,泛指沒有緣份。佛教認為任何事物只有在具備特定的條件時,才能產生和發展,稱為「緣起」。 如果不具備形成某事物的特定條件,就稱為「無緣」。
那如果沒有緣分,應該放棄嗎?
有一句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說明同樣的道理。 在佛法看來,這個「天」是提醒我們,有些事並不完全取決於個人,還涉及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並不是把自己的部分做好,事情就一定能成。因緣並不是偶然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還需要主動創造。 對於想要的,先得盡到自身努力,而不僅僅是被動等待。
至於有沒有緣分,要看這個緣是不是你可以努力爭取的。 如果不在自己的掌控範圍,那就接納並等待。 緣分也是變化的,現在沒有,不等於一直不會有。
因此我們要發心、發願,然後堅定自己的願心不能動搖,再艱苦也要去堅持,自然而就會聚集很多的善緣。 緣,都是會變化的,也是會轉化的。做的過程中,不論出現甚麼結果,都心平氣和地接納它;所謂「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但接納不等於放棄,隨緣不等於隨便,真正的隨緣是審時度勢,看清現前因緣,找出努力的方向。
延伸閱讀:
甚麼是真正的「隨緣」?
如何培養定力,在隨緣中找到內心的靜定?妙光法師分享這三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