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佛法修行中,六度是大乘學人的必修功課,其中布施是六度之首。談到布施,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布施會得很多福報,這其實只是修布施的一個表面利益,而實際上,布施除了可以引生功德,還有一個根本的作用——鍛煉能捨之心。
「能捨」是一種心的力量,因為捨心,我們才能貪欲越來越少,同樣的,因為貪欲的減少,我們才更能捨,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而布施修的是否到位,修得好,就是要看這個能捨的捨心是否足夠徹底。
比如,有人十年前做了一些善事,到了今年還在到處和人說「我當初布施了多少多少」,這就是沒有完全徹底的捨心,捨出的是錢財,拿回來的是名聲,這樣的布施還需要接著修,功德還得再做一次,直到不再想得個甚麼回來,因為「想得個甚麼回來」仍是貪心,貪財和貪名本質上沒什麼區別,只是把貪心的外貌換一換而已。
學佛人鍛煉這個能捨之心的目的,是為了去「我執」,也就是佛法的根本教義之一,無我。眾生正是因為認為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想得到的,那個是我不能失去的,從而產生種種貪欲,又因貪欲而有引發種種行為,這些行為產生的力量即是業力,是眾生輪迴的源動力,可謂「貪欲不止,輪迴不息」。
同時,鍛煉能捨之心,對於持戒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為能捨的根本目的,是讓我們不執著,而持戒就是要我們清理掉一些與解脫成就不相順的東西,簡單地講,就是一些與修道不相宜的所緣。比如說「不殺生」這條戒,很多人一聽就搖頭,他說這個我持不了,我要吃肉,我一頓不吃肉就難受。其實「不殺生」對應的就是布施中是「無畏施」,而如果連一頓肉都捨不了,想要吃肉的心一直都捨不掉,想持好「不殺生」這條戒又談何容易呢?又比如,八關齋戒中有一條是「不香花曼莊嚴其身」,有的人不化妝不帶裝飾品是不能出門不能見人的,如果連這些東西都捨不掉,那還談甚麼持戒呢?
所以,當我們還不能捨的時候,這些與清淨持戒不相宜的所緣,是很難被清理掉的。而當我們在修布施的過程中,有了足夠能捨的心,這個「捨心」的力量越強,持戒也越容易清淨。
轉載自南普陀寺:
https://bit.ly/3CowWLK
延伸閱讀:
布施福德如海水不可斗量,有智慧的人會以這樣的方式供養⋯⋯談《增支部經典》中「具備六支之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