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屬於外來飲品,本身就具有國際性。而我們所倡導的正念咖啡,又不同於一般的喝咖啡。近幾十年來,正念風靡世界,影響遍及教育、醫療、心理學界等不同領域,許多海外企業也正在實踐並推廣正念。最近聯合國把12月21日定為世界靜坐日。
所以,正念和咖啡的結合,可謂相得益彰。推廣這個項目,可以透過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入家庭、小院、學堂,為大家提供服務。相信不管在華人還是洋人的系統,都會廣受歡迎。
除了國際性,咖啡還具有日常性。尤其在海外,屬於生活的重要內容,就像中國人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或缺。我們過去倡導生活禪,主要立足於中國元素,以喝茶為重點。但外國人主要喝咖啡,針對這樣的生活習慣,就要把咖啡和禪、和正念結合。
只是,靜靜地喝杯咖啡
事實上,喝咖啡本身就容易和禪相應。因為不少人喝咖啡,是在忙碌的生活之餘,把心放下,享受這一刻的悠閒時光。我們每天忙於事務,在做事過程中,容易陷入執著、壓力,甚至焦慮。
在這種執著、壓力和焦慮中,是沒有禪的。但我們也會有這樣的體驗,當你把一件事做完,從中解脫,心一下就能放鬆,進而生起喜悅。這份放鬆帶來的喜悅,就是禪心的呈現。但多數人放鬆的時間很短,接著又會繼續忙碌,必須不斷向外抓取甚麼,追逐甚麼,忙著甚麼,才能感到踏實,無法讓心始終保持放鬆。
所以,單純地喝一杯咖啡,喝一杯茶,如此簡單的事,對現代人來說並不容易。過去的人,喝一杯茶可以坐上半日,看看天,歇歇心。但現代人已經習慣追逐,總覺得不做甚麼是在浪費時間。又或者,已經沒能力享受悠閒,一旦無事可做,就得刷著手機,否則就坐不住,更靜不下心來。
留白一刻,留在哪一刻
你們提出「留白一刻」,這個定位很好。從禪修角度說,就是去體會「前念已過,後念未生」之際。我們平常活在哪裏?是活在念頭,而不是本心。如果說本心像虛空,那麼念頭就像雲彩。我們總是從這片雲彩跳到那片雲彩,不能體會雲彩背後的虛空,念頭背後的本心。留白一刻,簡單地說,就是體會念頭與念頭之間的空隙,體會念頭背後虛空一般的心。
剛開始學習正念禪修的人,需要藉助一個所緣為錨點,這就得做點甚麼。正念咖啡,就是以咖啡為錨點,透過相應的儀式感,在專心製作、品飲的過程中,讓心隨之靜下來。這是修習正念和世間做事最大的不同。世間人做事也會帶著專注,但這種專注是黏著的。一旦有了黏著,就會落入不知不覺的狀態。
正念,是訓練專注和覺知兩種力量。首先是專注力,但這不是目的,關鍵是以此開啟覺知。正念咖啡,就是透過莊嚴的儀式,幫助我們訓練專注和覺知力。這本身就是把禪落實到生活的修行,同時也是一種接引的方便,不管對華人或洋人都有吸引力。
在過程中,我們要永遠帶著專注,覺知自己的動作,也覺知內心的狀態,以及空白的這一塊。從某種意義上說,訓練覺知,就是訓練讓心留白的能力。不斷訓練這種能力,念頭的慣性會越來越弱。在覺知中,即便內心有念頭生起,也像虛空中來來去去的雲彩一樣,是左右不了你的。
差別,就在於你的用心
正念咖啡的整個流程中,引導非常重要。我們現在的禪茶課,有時有引導,有時沒有引導。實務上發現,很多人是不習慣沒引導的,因為還不知道或不熟悉怎麼用心。尤其在煮茶時,有時坐得時間挺長,就會有些無所適從,不知道心如何安放。
我們說靜茶七式是茶跟禪的結合。可能有人會說:為甚麼你們喝茶就是禪茶?為甚麼你們喝咖啡就是正念咖啡?怎麼才能體現出它和普通喝茶、喝咖啡的不同?關鍵在於用心,是散亂的妄心,還是禪的用心,正念的用心?
所有的儀軌和氛圍,只是助緣而已。因為現代人生活混亂,凡夫是心隨境轉的,這種生活的混亂會導致內心的混亂。處在有儀式感的地方,心才容易安靜。在禪修引導方面,我們有許多調身、調息的方法,未來可以對參加者做些訓練。有了一定的禪修基礎,才能體會正念禪修到底是怎麼用心的。
禪修不是坐在那裏就行,關鍵是善用其心。體現在喝咖啡時,是以貪瞋痴喝咖啡,還是以正念喝咖啡,差別就在於用心。所以對多數人來說,引導詞特別重要。未來,可以把它形成標準化的錄音和錄影。
轉載自濟群法師:
https://masterjiqun….&id=115331
延伸閱讀:
茶禪一味——品味人生,喫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