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是因而感得的,我們種甚麼因,將來就得甚麼果。 依照佛教的五乘法來說:我們修持三皈五戒,就證到人乘的果;修持五戒十善加之一定的禪定功夫,就能證到天乘的果;我們修苦集滅道四聖諦法,就能證到出世聲聞乘果;修十二因緣法,就能證到緣覺乘的果位;我們修六度四攝法,就能證得菩薩乘的果位。
學佛最重要的是發大心,將來才能證大果。 我們能發菩提心,將來才能證菩提果,證果的大小,就看我們最初發心的大小,所以我們學佛,都要發菩提心。
佛經上說,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縱能刻發世間善願,經於恆沙劫,不如暫時一發菩提心。 正如古人所說的,大心一發,勝於修行歷劫。
過去無數劫前,有佛出世,號一切度如來,時有豪貴家三小兒,各以一珠供佛,第一小兒說:「我將來願如佛右面比丘」;第二小兒說 :「我將來要如佛左面比丘」;第三小兒說:「我將來要如中央的佛一樣」;佛言:「發願如佛者,即我身是;發願如左比丘者,舍利弗是 ;發願如右比丘者,目犍連是。」
看到這則故事,我們就知道發心的重要了,同時更加知道,成佛作祖,善惡好壞,完全是由我們自己作主的,而不是由甚麼外在的力量主宰我們。 我們想要成佛,只要我們如法修行,將來就能圓證佛果。
學佛的目的是甚麼呢,就是離苦得樂的涅槃,即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達到不生不滅的狀態,永恆不斷的慧命,光明自在地朗照著。
古往今來,由學佛而成佛的千賢萬聖,都不能在信、解、行、證四個程序之外,而能達到學佛的究竟目的。 這四個步驟,即是我們由凡夫而成佛的路徑。
信,是信導,由於信仰,而生起導引的作用,好比航海,相信有一艘船,能夠發揮航行的作用;解是理解,要理路清晰,航行的方向才不會發生錯誤;行是具體的實踐,必須要有實踐的動作,才能接近並抵達目標;證是與目標印證,即是親歷其境,而與所期望的目標合而為一,完成這趟航海的旅程。
學佛,正是信仰、理解佛法,從而修行、證悟佛法,最終完成一場學佛的法事。
轉載自靈隱寺:
https://mp.weixin.qq.com/s/sg1STwfPfSQSewSVXPZLgw
延伸閱讀:
做自己命運的主人!明海法師談關於「初發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