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紅塵不離亦不迷──常啟法師談《維摩詰經》的現代運用

(圖: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在紅塵世間中,如何活得快樂、解脫煩惱?透過《維摩詰經》的智慧,讓我們身在人間,處處有幸福。台灣法鼓山蘭陽分院於9月28日下午2點,邀請僧伽大學教務長常啟法師分享:如何運用《維摩詰經》的智慧,創造屬於現代的菩薩行。法師闡述經文要旨,協助聽眾掌握核心思想,並以詼諧幽默的故事講解,帶領近170位聽眾咀嚼經文要義,故事淺顯易懂、法味深遠流長。

「《維摩詰經》是法鼓山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出處,它的三個宗旨環環相扣,即淨土、菩薩道與不二。」常啟法師談到,當我們的心是清淨的,當下所處的地方就是淨土。從經文的脈絡可歸納出四個步驟:心淨、行淨、眾生淨、社會淨。菩薩道以利他為第一,行菩薩道不離眾生,成熟眾生,方能莊嚴淨土。而菩薩道的方法是在不二的法義下建構的,不執著於兩邊的自在境界,依眾生根器給予最需要的法。

《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教初期的經典,以宣揚菩薩行為宗旨。閱讀整部經文如同觀看一齣舞台劇,維摩詰是全經的主角,他裝病示疾、演戲說法。經文第一品〈佛國品〉即展現了核心思想,如佛所言:「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境,則佛土淨。」淨穢皆由心,如果你見一切眾生皆是平等清淨的,就能看到佛陀的淨土了。

(圖: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法師表示,第十二品〈見阿閦佛品〉和第一品遙遙相印,談的是如何見佛的問題。當我們觀察到自己身心的真實相,就等於見佛觀佛了,兩者平等無二。從這兩品中,可以學習到應該從向外的追逐轉而向內探索,佛的悲智就在我們心中,一切迷妄煩惱的根源也是源於自心。外在的影像投影到自心的螢幕中,我們所見皆是心內的影像,被感受和思想所擺佈,如果我們懂得調伏自心,也就等於調伏了外在所有的不順利。

(圖: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如何透過感官和想法看到自心呢?法師說明,創辦人 聖嚴法師提供的方法就是禪修。修行的過程要越過三座山。第一座山是「戒」,去除惡念,提高意業中的善念,發動於身口;第二座山是「定」,先修止,讓心和境界結合而為一得定;第三座山是「慧」,降伏我執,進而心和實相合而為一。《維摩詰經》提供的禪修方法,是看穿專注與散亂的二元對立,把心放大,如鏡子般無所不包,以默照的方法讓如同躁動牛的心念,在廣大的心之草原裏安詳吃草。

《維摩詰經》提示的菩薩道,可以從第七品〈觀眾生品〉來看。如何生起慈悲心呢?慈悲是一種感同身受,對一切眾生打破人我的界線,如維摩詰所說,「眾生病,故我病」;亦如  聖嚴法師所言,「利人便是利己」。

最後,常啟法師分享照顧老菩薩的經驗,說明菩薩道不容易修,但也因為有眾生而能成就我們修慈悲智慧的菩薩道,為整場演講畫下圓滿的句點。法鼓山蘭陽分院表示,蘭陽講堂期盼透過每場演講的甘露法雨,讓聽眾深獲其益,歡迎大眾持續關注講堂訊息,一同領受法乳,長養法身。

轉載自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https://www.ddm.org.tw…17951

延伸閱讀:
身雖不出家,但心出家,維摩詰居士的生活方式——一名腎病青年與《維摩詰經》的相遇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