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山寺坐落蘇州古城閶門外楓橋路西端,寺院坐東朝西,門對古運河。它始建於佛教盛行的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始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貞觀年間(627—649)浙江天台詩僧寒山(自號寒山子)曾住於此,唐代著名高僧希遷禪師於此創建伽藍,遂額曰「寒山寺」。詩人張繼於至德年間(756—758)途經寒山寺,寫下了千古絕唱《楓橋夜泊》,自此鐘聲詩韻千載傳。
寒山寺幾經興廢,清末,時任蘇州巡撫陳夔龍、程德全發心重建。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性空法師、秋爽大和尚等大德的領導下,大力弘揚和合文化,寒山寺被公認為「和合祖庭」,是人們嚮往的和合聖地。
1979年的12月31日晚,寒山寺迎來了首屆新年聽鐘聲活動的海內外賓客,此後每年新年,蘇州市政府都在寒山寺舉行「寒山寺新年聽鐘聲活動」,寒山寺方丈準時敲響除煩去惱,增福添慧的寒山108鐘聲,迎接新年的到來。悠揚雄渾的寒山鐘聲迴盪在寒山寺內外,迴盪在古運河畔,在新的世紀再續千年詩韻,普寫新的篇章。

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寒山鐘聲寄託了人們美好的新年願望,正可謂:古寺寒山塔影長,鐘聲千載響河旁。百八清響聲聲願,盛世和音送吉祥。
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因張繼的不朽詩篇而名傳千載,「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那萬籟俱寂中的悠悠鐘聲,令古今無數詩客神往。南宋詩人陸游寫下了《宿楓橋》一詩:「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風月未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清末重修寒山寺的陳夔龍,在離別姑蘇後,仍然念念不忘寒山寺,寫出了「一別姑蘇感舊遊,五年客夢上心頭。逢人怕問寒山寺,零落江楓瑟瑟秋。」當代著名書法家沈鵬也寫下《寒山寺題壁》:「鐘聲迴盪夜遲遲,過往客船江月思。閱盡古今無限事,寒山化育一身詩。」寒山寺的悠悠鐘聲,就在這詩韻中穿越了千年。
寒山寺始建於佛教盛行的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始名妙利普明塔院。唐末,普明寶塔被毀。寒山寺前任方丈性空法師發大願重建普明寶塔,於1996年重建落成。

普明寶塔由台座、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總高42.4米。寶塔四面各有一門,每門門楣高懸「普明寶塔」匾額,分別為趙樸初、謝孝思、費新我、沈鵬所題。寶塔飛簷翹角,莊重敦厚,法堂、碑廊、寒山丈室、放生池繞塔而建,形成了一個具有鮮明唐代風格的建築群,再現盛唐氣象。登上寶塔,只見新建的寒山寺大鐘樓及大詩碑連成一線,屹立在古運河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節錄轉載自蘇州寒山寺:
https://bit.ly/3BWsP9i
延伸閱讀:
伽藍七堂略說:佛寺堂宇配置因應環境及教義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