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放送協會(NHK)日前報道,二十一年前,為了提供眼科醫療服務給越南的貧困民眾,眼科醫師服部匡志辭去了日本的高薪工作。從那時起,他和他的團隊已經免費幫助了超過20,000人重見光明。因為這項人道工作,他被選為2022年「麥格塞塞獎」四位得獎者的其中一位,這個獎項也被稱為「亞洲諾貝爾獎」。
服部匡志是日本頂尖的眼科醫師。二十一年前在一場會議上,他受到一名越南醫生邀請前往越南行醫,服部答應後,原本預計在越南停留三個月。但當他開始看診後,發現許多患者因為白內障而失明。回到日本後,他還是掛念著那些無法負擔手術費用,因此陷入一片黑暗的病患。
免費動手術 病人笑容是動力
服部決定辭掉工作,幾乎每月往返日本、越南。二十一年來,他一直在越南無償醫治病患及動手術,並用自己的存款購買並捐贈醫療設備。他也在日本擔任自由外科醫生來籌措經費。
服部說,他的熱情源自於病人的笑容,「每當看到病人在術後重見光明而笑逐顏開,我就覺得滿心歡喜。這是金錢所買不到的」。
服部主要在農村行醫,因為對許多當地居民來說,要前往大城市的醫院,交通花費就是一筆鉅款,他們通常也負擔不起手術費。
因此,他帶領醫療團隊到偏遠地區為貧困患者治療。儘管過程中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從火車長時間誤點到政府的繁複手續,他也從未放棄。因為他相信恢復視力可以協助居民擺脫貧困。
服部表示:「如果失明的父親或母親恢復視力,就可重返工作崗位,不再成為家人的負擔。如果祖父母恢復視力,他們可以照顧孫輩,父母也可以工作。患者能夠重見光明不只是自身受益,更對整個家庭都有幫助。」
服部分享,他還是高中生時,曾經無意間聽到醫院的醫護人員對他罹癌的父親不尊重,因而立志成為醫生,想成為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不久後他的父親去世,留下了一句話給他:「為他人而活。」
將心比心 看診病患當自家人
當時服部多次挑戰醫學院但都落榜。經過四年的努力後,他終於考取了一所京都的大學。這段經歷讓他把「永不放棄」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認為這種堅持的精神對醫生來說至關重要。
「如果我在手術中放棄了,感到疼痛或失明的不是我,而是我的病人。每當在手術中遇到困難,我都要想盡辦法克服,以確保病患可以恢復視力。雖然放棄很容易,但必須要繼續努力。」
此外,服部認為若能培育更多醫生,就代表著更多盲人可以恢復視力,因此他盡力與越南醫生分享知識。他說:「我告訴這些越南醫生,手術需要將心比心,把病人當成自己的父母或孩子,這種想法也引起了共鳴。」現在服部的夢想是在越南設立一間綜合醫院,這樣他就可以在此為病人治療,也能培育更多來自東南亞的年輕醫生。
麥格塞塞獎基金會的董事會以「純粹的人道精神和無私的奉獻」來稱讚服部。服部表示,他只是想傳達信念及善意,「生活不會按部就班進行,猶豫也沒關係。但是不論選擇哪一條路,都要期勉自己成為翹楚。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幸福,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不過對我來說,幫助別人最能感到快樂」。
轉載自人間福報: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26338
延伸閱讀:
人走到最後,醫甚麼才是最重要?記阿姜布拉姆與醫療界人士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