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我到浙江溫嶺去了一趟,遇見一個有瘌痢頭的人。這個人頭上沒有頭髮,一年四季戴著帽子;他又是個駝子,又是個跛子,走路不方便。他家裏的人包括父母在內,都不喜歡他,不讓他在家裏住。他覺得一個人總得要生存,瘌痢頭也要生存,駝子也要生存,跛子也是一條命,他要生存。他就從賣一分錢一杯的開水開始。別的做不了,我燒開水賣總做得了。慢慢地他有了一點錢,就學著修自行車,搞了幾年,生活不斷改善,白米飯有得吃,每餐還有四菜一湯,大家都另眼看待。
那樣一個人,講老實話,就算是立了業,要成家還是很困難的。但是在他二十六歲的時候奇蹟出現了,有一位老人家覺得這個年輕人不錯,覺得他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改變了人生,一定是個有出息的人,要把女兒嫁給他。這個時候,這位林先生二十六歲,他的太太也姓林,才二十歲。正在要成功之間,他的母親知道了,他的姐姐知道了,就說:「你們千萬不要把女兒嫁給他,他將來是沒有出息的。」還在說他,「你要能夠結了婚,成了器,石頭會從水裏浮起來。」把事情說絕了。但是這位老人家還是不動搖,還是要把女兒嫁給他。
這個時候,這位林先生說:「啊,還有這樣的事?你要把女兒嫁給我,我倒要想去看看你的女兒,究竟是有病還是沒有病的人。如果討的是一個有病的太太,我將來又怎麼過日子呢?」他就把頭上的帽子脫掉,讓人看清自己是個瘌痢頭,你要還是不要?瘌痢頭人家也認了。那好,我們到醫院裏去檢查檢查,看你有病沒有病。一檢查女方沒有病,這樣就結了婚。兩人結婚後,繼續努力工作,到現在他已經六十歲,萬貫家財,是溫嶺十大富人之一,一二百萬一輛的小轎車他家裏有六輛。我這次去的時候,他跟溫嶺的一位僧人要求說:「我一定要見見這位法師,我能夠幫你寺院的接待工作出一點什麼力?」那個僧人就跟他說:「哎呀非常好啊,你就把你那六輛車借給我用用,我做法會正好沒有車。」他說:「那太好了,太容易了。」不但車子,連司機一起幫他工作,幾時要車幾時來。
詳細過程我們不必講,只說他為甚麼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就在於他有一股毅力,不被眼前的現實困難所壓倒,所以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終於腰纏萬貫。成了富人以後,他也不是只想到自己要過好日子。你現在看他的樣子,還和修自行車的人一個樣,戴個破帽子,穿的破衣服,但是他坐的可是兩百萬一輛的小轎車。他現在不僅是在溫嶺有工廠,在上海、在廣州也有工廠。他要到哪裏去,還是穿破衣服,把錢放進破麻袋背著,上了火車以後,往犄角一放,然後躺在麻袋上睡覺,人家還以為是要飯的呢,他那樣非常安全、非常自在。而且只要哪裏有困難,哪個人需要幫助,他都積極去幫助。哪裏有自然災害,他積極捐錢;哪個學生讀書沒有錢,他積極支持;有病住不起醫院的,他慷慨解囊。 「林善人」的名字就這樣在當地叫響了。
他發了財,沒有忘記社會對他的支持,沒有忘記政府對他的成就,沒有忘記大眾給他的恩德。所以他是抱著感恩的心,一方面努力做事業,一方面真誠地感恩社會、感恩大眾,幫助所有有困難的人。我覺得這位林先生非常了不起,我聽了他那些事蹟非常受感動。我到溫嶺去,政府請吃飯,他也坐在那一桌。同去的人說:「哎,怎麼這一桌還坐著這樣一個人?」以為他是混進來的,不知道他是上賓之一。因為他穿得邋裏邋遢的,以為他是混進去蹭飯的,結果一了解說是林老闆。
他為甚麼能得到這樣一個結果呢?我們就從他賣一分錢一杯的開水來看這件事。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成就、想發財、想做一番事業,但是又有多少人看得起賣一分錢一杯的開水呢?看不起。但是成就事業,就從賣一分錢一杯的開水開始。修行也是如此,修行從哪裏開始?成佛從哪裏開始?掃廁所、掃地、掃佛殿、照顧病人、揀地下的煙頭、擦乾淨香爐、幫助有困難的人⋯⋯就從這些地方開始。
很多人本來會有很多的機遇,能夠在學問上成就,在道業上成就,在事業上成就,為甚麼沒有成就呢?他不會抓機遇,他總是在等待。修行要等好機會,要有個甚麼道場,要有個甚麼法師,要在甚麼時候,要在甚麼環境之下⋯⋯就這樣錯過了機會。學習更是如此,平常總覺得眼下不是讀書的時候,一定要在甚麼樣的環境下才可以學習。那就像一首打油詩說的,一年四季都不能讀書。為甚麼呢? 「春來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又冷,收拾書包過殘年。」一年四季都不是學習的時間,最後落得一場空。
古人說,「留心處處皆學問」,「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要學習必須是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見縫插針做起,從老老實實抓住一本書開始。做學問如此,修道也是這樣。修道就是不要錯過一切機會,時時刻刻克服弱點,消除煩惱,增長智慧。「道在尋常日用中」,處處可以修,時時可以修,道就在當下。 《西遊記》的主題歌: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摘自《雙峰禪話》)
節錄轉載自新浪佛學:
https://bit.ly/3DqWQ1L
延伸閱讀:
願你平安,遠離一切痛苦──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