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如法师
佛学智慧
《杂阿含经》云:「闻说如实法,专心黠慧听,于佛所说法,得离欲欢喜,欢喜身猗息,心自乐亦然,心乐得正受,正观有事行,厌恶三趣者,离欲心解脱,厌恶诸有趣,不集于人天,无余犹灯灭,究竟般涅盘,闻法多福利,最胜之所说,是故当专思,听大师所说。」听闻佛法应该专心思惟。佛教徒应该如何求法、闻法,要有甚么样的心态?且看《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八如何说:
文:观如法师| 2017-04-17
全文 >
分享
佛学智慧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能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这是佛教徒常用的回向偈。究竟‘三障’是甚么?我们借用《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九讨论三障。
文:观如法师| 2016-04-23
全文 >
分享
佛学智慧
浊是混乱、昏乱,五浊就是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人们烦恼痛苦炽盛。《妙法莲花经·方便品》:‘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文:观如法师| 2016-04-09
全文 >
分享
佛学智慧
证法性发心者:‘谓如有一已过第一劫阿僧企耶,已证菩萨初极喜地,已入菩萨定无生位。’(《显扬圣教论》卷第二。证法性发心就是胜义菩提心,要到初地菩萨、欢喜地以上的菩萨才具有胜义菩提心。
文:观如法师| 2016-03-27
全文 >
分享
佛学智慧
《大智度论》云:‘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五指出,菩萨是由四种缘、四种因、四种力而发无上菩提心的。这篇文章也讨论四种令菩提心退失的原因。
文:观如法师| 2016-02-27
全文 >
分享
佛学智慧
《大智度论》卷第九云:‘如佛欲入涅盘时,语诸比丘:“从今日应依法不依人,应依义不依语,应依智不依识,应依了义经不依未了义。”’这是佛法中的‘四依’,这次我们会集中讨论‘四依’和依法不依人。
文:观如法师| 2016-01-09
全文 >
分享
佛学智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日常生活中,佛教徒总会有一时不察或因疏忽而犯错的时候;对戒律不熟悉,加上凡夫自我克制力尚弱,是犯错的主要成因。做错事要勇于承认,懂得忏悔。我们在这里引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述),讨论使忏悔更有效的十种方法,以及如何知道已忏悔得清净。
文:观如法师| 2015-12-11
全文 >
分享
佛学智慧
在佛教道场,我们常常听到‘发心’,发心就是希望大众到道场帮忙做事。发心其实就是大乘佛教特别强调的‘发菩提心’,是内心发起上成佛道的伟大志愿。
文:观如法师| 2015-11-22
全文 >
分享
佛学智慧
有生必有死,没有众生能逃脱。《佛说无常经》云:‘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佛教徒应当如实观察死亡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文:观如法师| 2015-10-03
全文 >
分享
佛学智慧
许多人寻寻觅觅如何得到安乐和幸福的方法,在家人都想过着美好的生活,不论现在或者将来。对于这件事,佛陀提出‘居家八法’。‘居家八法’出自《杂阿含经卷第四·九一经》。
文:观如法师| 2015-09-19
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