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中觀思想學派的簡介

中觀學派以對敵論辯方法,分成應成派和自續派。再以其不同的存有論,將自續派細分成:順經部行中觀派和隨瑜伽行中觀派(圖:Pixabay)。

龍樹菩薩為八宗共祖,他的思想理論,為佛教學者所重視。研究中觀思想的學者眾多,但由於學者的見解不同,於是產生了不同學派,譬如〈暴力與空性:專訪林鎮國教授〉一文中提及的蓮華戒,他所倡導的「瑜伽行中觀自續派」便是一個例子。

學者間雖然出現思想分歧,但就勝義諦中一切法空的思想卻還是共許的,他們的諍論是在其他方面。本篇短文將簡單介紹中觀思想的學派。

以論辯方法區分

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所破斥的主要是外道及小乘思想。其破斥時通常使用兩種方法:應成法(prasaṅga)及自續法(svatantra)。學者奠基於這種對敵者的辯論方法,來抉擇中觀思想,繼而產生了兩種中觀學派:應成派(Prāsaṅgika)和自續派(Svātantrika)。

應成派顧名思義,它的對敵辯論的方法是應成法,所謂「應成法」是指直接破斥對方的主張,指出其主張的過失,但不建立自己的理論,持這種觀點的有月稱論師。

自續派所使用的辯論方法是自續法。這方法不但破斥對方的立場,指出它的謬誤,而且進一步建立自己正確的理論。所謂「續」是「立」的意思,即破斥外道和小乘時,「不唯指出其過失,就算盡了破斥的能事,必須還要建立自己正確的理論,舉事實以說明,取譬喻以證成,然後方可推翻敵者的立說。」[1]

本體論上的劃分

以上是以辯論方法,區分中觀思想的學派。以下則從存有論(ontology)的角度,將中觀自續派劃分為兩派:順經部行和隨瑜伽行自續派。

雖然空宗的學者在勝義諦中,對一切法空的中心思想是共許的,但是在世俗諦上卻出現分歧。在世俗諦上,清辯論師承認我們心識所認識的對象、外境是存在的,譬如說一枝筆,是色香味觸和合的外境,為我們心識所認知的對象。這觀點與經部「心外有實境」的教義相符,所以被稱為「順經部行」,這學派代表的人物有清辯論師。

隨瑜伽行顧名思義,它與瑜伽行派有關。在世俗諦上,隨瑜伽行自續派主張唯識無境,不承認心外有實境的存在,認為一切都心識所變現的。它在世俗諦採納瑜伽行「唯識無境」的教義,故稱作「隨瑜伽行」,其倡導者分別是蓮華戒及寂護論師。由於這個層面所探討的是「心外實有」,還是「唯識無境」的形上學問題,所以把它歸入於存有論的範疇。

簡而言之,中觀學派以對敵論辯方法,分成應成派和自續派。再以其不同的存有論,將自續派細分成:順經部行中觀派和隨瑜伽行中觀派。以上是對中觀思想學派的一點簡單釐清。

延伸閱讀

暴力與空性:專訪林鎮國教授

為何禪修總是與呼吸扯上關係:若學法師講述佛教早期空觀

近代中國佛教流行的空觀:記邵頌雄教授講述龍樹《中論》第廿四品

參考資料

如源法師(2012),〈清辯與月稱在後期中觀地位的再檢視〉,《福嚴佛學院》第七期,頁203-216,新竹市:福嚴佛學院

演培法師(1989),〈略談中觀的學派〉,《入中論頌講記》,頁13-19,臺北市:天華出版社


[1] 請參閱演培法師的〈略談中觀的學派〉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