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以佛修心 以道養身

元代《教主釋迦牟尼佛說經處》版畫
元代《教主釋迦牟尼佛說經處》版畫

「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之說最先在宋朝出現。當時,宋孝宗倡議「以儒治國,以佛修心,以道養身」的政策。及後,儒、釋、道三教順勢蔚為風潮,對中國文化影響極為深遠,作出重大貢獻。

儒家講究入世,強調有為,積極進取,建功立業,以天下為己任,又崇尚禮樂仁義、注重人倫、關心人事與社會。佛家講究出世,強調因果,崇尚慈悲、行善積福、自度度人,又強調萬物皆空,排除煩惱。道家講忘世,主張清靜無為、精神超脫、以柔克剛、安時處順。三家雖有差異,但各有特色,在中國文化之中又相互融合。三者結合,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良策,能促進眾生的福祉。

一直以來,人類最大的失誤,就是人對自己的心靈、自己的靈性認識不清,經常以偏差的、錯誤的觀點來認知自己。無庸置疑,佛家對心靈的論述,是最完整、最精確、最系統化的。有了佛對心靈正確無誤的論述,我們對自己的心靈和靈性有更清楚、最正確的認識。認識自己、駕馭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事實上,修心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與其說是別人讓自己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心不夠。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以佛心看待一切,世間萬相皆美,現前即成淨土。故此,「以佛修心」的的確確是最好不過。可是,修心是點滴的工夫,需要決心、恆心和耐心。

道家宣揚清淨無為,追求內心的安靜。道教發揮這種離俗超脫精神,形成忘世的修煉。除了崇奉無為,道家也崇奉知足、知止和不爭,甘於淡泊名利。道家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即克制欲望,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險。只要重天道而不爭,那麼必定會天下太平。正因為不與人爭,因此誰也不能與自己相爭;知足、知止和不爭,就是道家的處世哲學,這樣才可以永久得到平安。

「道」是道家思想中的專有名詞與核心要素,代表天地萬物的根源和基礎;它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至的。現代人把它簡單扼要地解釋為原理、原則、規律。道家學說源自於對自然力的崇拜,重天道而輕人道。道家認為人生的理想應當是與天地相合,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天人和諧。天人和諧也強調人的特殊性,但不主張片面征服自然。人若要平安、健康和長壽,就應當取法天地之自然及人性之自然,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以調攝人體陰陽平衡。歸根結底,天地和我並存,萬物和我合而為一體。

人活著就要快樂,人越快樂,經脈就越通暢,免疫力也就越強。但是,快樂從何而來呢?當然,來自修心養身。佛與道都教人以修心養性為本,只要將「以佛修心,以道養身」融會貫通,使佛與道共冶一爐,便可完全彌補以倫理為主的儒家思想之不足,從而填補儒家思想遺留下來的精神空間,勢將呈現啓發智慧、感召祥和、得到快樂、消災解厄之必然結果。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