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經選讀──《佛遺教經》(五)

(續上回)

上文提及瞋恚影響世間修行,這期續談憍慢及諂曲也會障礙修行入道。


憍慢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謂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心而行乞耶?」

憍慢是自大高傲的心理,認為別人比自己地位低、修行比自己差,自以為高人一等,看不起人或侮慢他人。

佛陀教導弟子,出家目的是為求解脫,別自見如是。可從五方面警悟自己,尚有何足以憍慢呢?一、「摩頭」是提醒自己已剃度。二、「已捨飾好」,不貪著外表。三、「著壞色衣」,除袈裟外並無其他五彩衣服。四、「執持應器」,三衣瓦缽法器是出家人全部財物,也無僮僕以供差役。五、「以乞自活」,以化緣為生,代表無積藏財帑。世俗人尚不應該對人貢高我慢,何況是為求解脫的出家人呢?

《中阿含經》也有提及修行要避免貢高我慢:「多聞聖弟子成就身淨業,成就口、意淨業,離恚離諍,除去睡眠,無調、貢高,斷疑、度慢,正念正智,無有愚癡,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1]


諂曲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應端心以質直為本。」

明朝蕅益大師解說這段經文,說得很好:「諂:逢迎希合之言,曲:隨境逶迤之念。諂則不質,曲則不直。祗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2]諂是說諂媚的說話; 曲是不直的心,委曲自己的心意。諂曲都是為了討好、奉承、巴結他人,或掩蓋自己不足之處。出發點是為了貪求名聞利養,希望得到他人的好處、重視或尊重。

諂曲之心與道心相違,有諂曲的心態便很容易做了與修行相違背、自欺欺人的行為。如蘇軾《論時政狀》所說:「夫諂諛之人,苟務合意,不憚欺罔者,類皆如此。」

滅除諂曲的方法是保持根本質直的心。質直是實事求是,將自我利益、自我價值、自我名聲、自我虛榮都放下。《維摩詰經》說: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直心是沒有機心,謙遜如實的心。憍慢和諂曲均是源於對人有高低分別之心。如能對一切外境沒有人我、是非、善惡、分別的執著,便不會起憍慢,或刻意扭曲附和的行為及心念。

這段經文,呼應本經開首的經文:「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


出世間法

接著佛陀開示八項能成就出離世間、得涅槃樂的出世間法。

一、少欲無求,二、知足,三、遠離,四、精進,五、不忘念,六、禪定,七、智慧,八、不戲論究竟功德。


一、少欲無求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應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善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少欲與知足是相互關連的,知足的人自然會少欲無求。多求包括一般人愛求名求利,及隱藏在潛意識裏的欲望。苦惱與欲望是成正比的,欲求越多便產生越多苦惱。少欲不但減少苦惱,少欲的人不會阿諛奉承,也不會容易攀緣外境,心中安穩無憂,對任何事也少些計較,空出煩憂的心用來專注在修行解脫上。


二、知足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這裏舉了兩對比喻: 天堂與地上、富與貧。知足的人就算睡在地上猶如身處天堂般開心。富與貧,不是用財富來衡量,而是用心態來衡量。知足的人縱然沒有甚麽財富享受,也會覺得富足,所謂「安貧樂道」。反之,貪得無厭、無止境追求物質生活的人,心靈上永遠都不覺得滿足。而且在追求的過程中容易迷失自己,或患得患失,未得到便拼命追求,得到了又怕失去,經常徘徊在求不得或壞苦煩惱之中,實在令人堪憐。

(下期續)


[1] 卷第三,大正,第一冊, No. 26,p0439a29-b2

[2] 《佛遺教經解》,卍新纂續藏經,No. 666,p0643a18-a19,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37/0666_001.htm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