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化解問題的巨大力量?

當你感覺平安的時候,你會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網上圖片)。
當你感覺平安的時候,你會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網上圖片)。

兒子小四時, 要開始自己檢查是否已完成功課 。我和太太決定完全放手不理, 希望兒子學習自己負起責任 。當然我們也知道世事沒有這麼簡單,只是不知會將發生甚麼事。

不久,兒子開始向我們投訴老師處事失當。他不滿老師太過兇惡,和就讀學校常常強調的基督教愛和憐憫的道理不符。他又抱怨老師不公平,個別同學犯錯時,竟要把全組甚至整班同學一起懲罰(老實說,我同意兒子的評價)。這些幾乎每天都發生的事例,又往往勾起他某次被冤枉的經驗。那次,兒子在課室被另一位同學推撞,他正試圖要求同學停止時,剛巧經過的訓導老師,竟不問情由的把他也懲罰了。

情況慢慢發展下來,兒子開始討厭返學,欠的功課也越來越多。我和太太慢慢發現,這些事情都互為因果,彼此影響。兒子做事較為隨意,對重覆的功課練習感到厭煩。同時他情感較為敏感及自尊心又強。起初只欠少量功課,卻不能接受老師的批評和懲罰,再加上受過老師不公允的對待,種種元素加起來,構成他的很大的困擾。

要怎樣疏解這個困擾?我自己在成長中,領受過幾種主流的方法。其一是用獎懲。例如,如果再欠交功課,便會減少玩樂時間;反之,交齊功課便得禮物。在我成長的年代,還少不了體罰。其二是直斥其非。「無論老師怎樣懲處,欠交功課就是你自己不對。不要只顧把責任推在別人身上,你不欠功課,難道老師會罰你嗎?」其三是曉以大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老師也是人,你要求老師改進的同時,你也要體諒老師的辛勞和限制呀,自己也要改進,這樣才是人與人相處之道呢。你明白嗎?」這三種方法有時或許也需要使用,卻不能作為最主要的方法。

其實,經驗告訴我,在兒子困擾時,指摘或是跟他說道理, 都無補於事,有時還會傷害彼此關係。我在這方面, 從海姆・吉納特的名著 《童年的困擾》獲得不少啟發,明白到只有聆聽和同感,才是有效而且合情合理的方法。我們只要將心比己,便會知道,在我們感到憤怒、害怕、沮喪、心煩意亂時,需要的不是身邊人說甚麼大道理,更不想要別人的批評。我們需要的,是聆聽和了解。

於是,我重新學習聆聽和協助兒子表達感受,不再一味注視他的行為。很奇妙,我只要放下滿腦子的道理去聆聽,他的情緒便容易紓緩多了,也更願意去尋找解決方法。我想就如吉納特所說,聆聽和同情了解孩子時,就是在發出一個重要信息:「你對我是重要的,我希望明白你的感覺。」並提出一個保證: 「當你感覺平安的時候,你會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

不難理解,無論是小孩或大人,能得到這種了解和信任,本身就是化解問題的巨大力量。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