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同理心是聽到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溝通」與「正念生活」如何回應時代的動盪?(二)

(續上期)
 

「我學習到非暴力溝通,最主要是我與二十名小朋友一起生活的時光;他們是在斯里蘭卡三十年內戰時失去父母的兒童。單是跟他們一起生活,我便學習了很多關於非暴力溝通的內容。我發覺小朋友學習這套語言非常容易,反而成年人則面對困難,因為我們後來學那的那套語言已成了慣性。這套後學的語言是下判斷、比較、懷疑、爭鬥的,因此令我們很難回到去說那種「心的語言」。用和平的語言,意思是對自己誠實,去表達自己的感覺及需要,學習請求,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的一套語言。要學習這套語言,我們可能會感到很困難。這套語言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實踐出來的。這不是一套放在外面的、要我們去學習的東西,而是在生命之中可以實踐出來的,而在生命之中,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實習。

「我認為學習這套語很重要的一點是同理心。同理心,簡單來說是覆述感覺和需要,所說的話是表達感受和需要。如果我們能聽到對方的感受和需要,並能覆述給對方聽時,他就會感到被聆聽和被理解。這個很重要,尤其是對年青人來說。其實,我們所缺乏的是一個社群。我們四周有很多人感到孤單、空虛。孤寂的感覺來自我們不理會自己的感覺和需要,也不理會別人的感覺和需要。我們需要學習能見到別人的感受和需要,不只看到別人的感覺和需要,也要看到自己的感覺和需要。我們可以向自己表達我們的感覺和需要,也可以向他人表達我們的感覺和需要。這就是同理心。我發現同理心是滋潤及幫助社群建立和成長的重要元素。」

以上是節錄自Fr. Chris在《非暴力溝通與正念生活如何回應時代的動盪?》講座中所講的部份內容,此活動於2019年8月18日由「正念喜悅生活」及「塔冷通心靈書舍」合辦。

2019年8月19日晚,Fr. Chris特別與我(作者)的學生們相聚,講題是「甚麼是暴力?」下面是他回答的其中一條問題,很有意思,特此摘錄與大家分享。

問:

Fr. Chris,斯里蘭卡經歷了三十年內戰,您有很多身處戰爭的經驗,可否分享一下您是怎樣面對的?

答:

非暴力溝通說我們做任何事都是想滿足我們的某個需要。需要是普世的,是人類共有的。我們都想滿足自己的需要,唯一分別是透過暴力還是非暴力的方法。暴力或非暴力只是我們選擇的策略,它們用來滿足我們的需要。很多時我們慣常用的策略,就是我們以為有效滿足我們需要的策略。其實就是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想滿足某個需要。我們從來都是如此生活的──不斷想滿足我們的需要。需要本身是美好的,是沒問題的,是人類共通的,通過甚麼方法來滿足需要便有很多種的方法、策略。我們選擇的策略是我們熟悉的、常用的、自認為有效的,這是不是一種很天真或無知的行為?當我們談暴力時,我們是在談誰在行使暴力呢?當我們見到暴力的行為、行動時,我們會問:「誰做的?」想追究誰人?我們開始對它恐懼,開始與它保持距離。暴力與非暴力之間分別是甚麼,這不是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去滿足需要?學習去找尋一些最有效、最有用的方法來滿足需要。不只是我們自己去找,而是大家一起去找。如果只顧自己去找方法,很容易會忘記他人,就會開始傷害他人,因為我們很集中自己的需要,而忘記他人也有他的需要,忘記他也想滿足他們的需要,這樣,大家互相傷害對方。

我們說寬恕,在非暴力溝通來說,寬恕其實是沒有甚麼需要寬恕。譬如一個傷害了很多人的罪犯,因為他的無知、不理解而做了這些事,但可能是他的成長背境、生活環境等促成他如此,很多因素讓他選擇了這些策略去滿足他的需要。當我們說某些東西是暴力或非暴力,這些都是判斷。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事物,就是以需要的角度來看,以滿足需要的策略來看。目前香港的情況,我們有很多共同的需要,如尊重、安全感、理解等,人們感到挫敗,是因為這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大家用的其中一個策略便是出去抗議,有一些人用的是非暴力的方法,有某些人是用暴力的方式。與此同時,另外一方也有他們的需要,我們可能不清楚他們的需要,他們也許感到挫敗、沮喪,他們也在運用他們的策略來達到其需要。重要的是,不是看誰犯了錯,而是我們欠缺了一個社群,缺乏對話,缺乏連結,缺乏理解──彼此間的理解。我們要從一個社群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我們習慣以暴力來處理暴力,可是暴力只會引發暴力。我們需要打開我們自己,看到另外一些角度!

我學習了非暴力溝通,回到斯里蘭卡,當時仍有內戰,我收養了二十個失去父母的孩子,我希望他們能學習這些過程。我知道我不能教孩子甚麼,只能以身教、示範,給他們做模範。當他們看見時,便會學習到。建立這個兒童之家最困難之處是要找到以這種方式照顧孩子的成人。因為成人只懂以懲罰方式來控制孩子,他們認為喝罵、打孩子是有效管教孩子的方式。當我反對他們如此做時,他們便走掉了。久而久之,我知道我只能在生活中活出這種方式。我發覺只要我能夠平靜、平和,實踐非暴力,我周圍的人就會改變。我們不能改變他人,只能改變自己,透過改變自己時,周圍的人會有所改變。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