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大恩言謝──上師三寶恩與父母眾生恩

格魯派《上師供養》資糧田。資糧田是觀想在自己前方的聖眾大集合,包括所有佛、法、僧三寶,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行者向著聖眾作頂禮、供養等以累積資糧。
格魯派《上師供養》資糧田。資糧田是觀想在自己前方的聖眾大集合,包括所有佛、法、僧三寶,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行者向著聖眾作頂禮、供養等以累積資糧。

藏  文:བཀའ་དྲིན་ཆེ།
羅馬拼音:ka drin che
漢文意譯:感恩

(按:k為不送氣清音,唸如普通話的g。)

筆者曾介紹過藏語「多謝」的說法是「大悲」,[1]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句話可以表達謝意:བཀའ་དྲིན་ཆེ།(ka drin che)。བཀའ་དྲིན (ka drin)是「恩德」,ཆེ(che)是「大」,合起來即「大恩」,意思類似我們所說的「感恩」。


三恩上師

藏族十分重視知恩報恩,尤其是譯師翻譯佛經、上師傳授佛法的恩德。因此,藏傳佛教的祈請文或讚頌文中,經常出現「大恩上師」、「具恩上師」等詞語,尤其讚嘆對自己「具三恩德」的上師。所謂「具三恩德」,就顯乘上師而言,是授戒、口傳、導引;就密乘上師來說,是灌頂、解說密續、賜予竅訣 (或灌頂、口傳、導引)。

總之,我們沒福緣親見佛陀,端賴上師才有機會聞法,更必需上師授權才能修習殊勝的密法,故上師的恩德無與倫比。正如藏傳佛教廣泛傳頌的一首祈請文所寫道:「功德雖然等同一切佛,恩德尤勝諸佛之怙主、根本上師尊足前祈請……」


銘記點滴恩德

「具三恩德」的上師固然是「大恩上師」,但即使只教過自己少許東西的上師,也不容忽視。道次第傳承祖師Drubkhangpa Geleg Gyatsho (1641-1713) 修法時,最初沒有把教他識字的喇嘛觀想在資糧田中,故修了多年仍沒有效果。他請教其根本上師,後者問他是否觀想資糧田時遺漏了某位上師,於是他把那喇嘛補進去,很快就生起覺受。

漢傳佛教徒普遍重視皈依師,許多藏傳佛教的漢人弟子也以為曾聽受其講經、傳法、灌頂的上師,仍不是自己「師父」,只有傳授皈依的才是師父。其實,在藏傳佛教的觀念中,舉凡曾從其聽經聞法、領受竅訣、接受灌頂者,無不是上師。《道次第甘露藏》曰︰「等同一偈字數劫,供養亦難報師恩;遑論開示全圓道,如此恩德誰能量。」從其得受一偈者,亦當視為上師而報恩,為自己傳授完整佛法者更是恩重如山。


謹慎擇師

密乘對師徒關係尤為嚴格,雙方授受灌頂,師徒身份隨即確立,須要持守許多誓戒(三昧耶)。固然,只有指出自己心性的那一位,方為根本上師,但不可否認其他曾傳授密法者亦為上師之一。《黑降閻摩續釋難》云︰「設唯聞一頌,若不奉為師,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因此,藏傳佛教經常強調傳授與接受密法者,必須先觀察對方是否具格。一旦授受密法,任何一方若有違師徒責任及誓戒,即成重大惡業。


眾生皆為具恩父母

不僅上師有恩,佛教認為上師以外的所有眾生,都對自己有恩。因為我和其他眾生從無始以來已輪迴過多生多世,每一世都有父母,那麼每一個眾生都必定曾在過往生中充當我的父母;每一生的父母,都與今生父母一樣,對我有劬勞養育之恩。因此,藏語中有「眾生皆為具恩父母」之說,主張我們孝順現生父母之餘,還應善待其他非親非故的一切眾生,以報答彼等多生多世的恩德。


觀功念恩

藏傳佛教重視敬師,《菩提道次第廣論》記載了許多調整自己心態、對上師生起虔敬的方法。為何要這麼刻意恭敬呢?弟子的恭敬心對上師本身並無直接好處,真正受益的其實是我們自己。因為凡夫多生多世以來串習我執、我愛,一般都須要通過向另一對像象的虔敬,才能擺脫「我」的束縛,打開自己的心。再者,佛法修持的成就,很大程度也賴於弟子的信心。

對上師生起虔敬的其中一個方法,是「觀功念恩」,即只看上師的功德、不看其錯誤,只憶念其恩德、不想其過失。這是指弟子依止某位上師後的應有態度。在未依止該上師前,弟子應該善意地審視對方傳承是否清淨、佛法學問和修持如何,確定其具備上師資格後,才前往依止;依止後便不應懷疑或毀謗上師,否則將導致極大惡業。然而,我們凡夫總是看到別人的過失,與上師相處久了自然會覺得對方有不足,這時「觀功念恩」便派上用場。

不啻宗教層面,「觀功念恩」更被應用到日常的人際關係上。當我們發怒時,雙眼可能完全被怒火遮蓋,腦內充滿所瞋恨對象的不是,完全想不起對方的優點,渴望打擊之而後快……若能「觀功念恩」,例如當因為某一個人的缺點而討厭他的時候,回想他其實也有一些優點;當因為某一個人的惡行而怨恨他的時後,回想他其實也做過一點好事。那麼,瞋恨便可能得以消解,人與人之間許多衝突亦能倖免。


[1] 〈大悲,多謝!〉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