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巧克力吃完了:實用佛教心理學》──與耶喜喇嘛談「心」

擅長以發人深省開示見稱的耶喜喇嘛,在其著作《巧克力吃完了:實用佛教心理學》中大談巧克力哲學,把巧克力比喻貪執的對象。
擅長以發人深省開示見稱的耶喜喇嘛,在其著作《巧克力吃完了:實用佛教心理學》中大談巧克力哲學,把巧克力比喻貪執的對象。

巧克力吃完了,該怎麼辦呢﹖你會因此而失落嗎﹖擅長以發人深省開示見稱的耶喜喇嘛(1935-1984),在書中大談其「巧克力哲學」,巧妙地以巧克力比喻我們貪執的對象,一旦我們認為「只要有了巧克力就會快樂、幸福了」,當巧克力消失時,我們就會認定自己不快樂了。然而我們卻不明白,我們不快樂是因為僵固的定見,及對巧克力的本質懷有誤解,而非真的因為巧克力單純的消失而不快樂。

為什麼小時候愛吃的冰淇淋和巧克力,到長大後你想怎麼吃都可以了,你還是不快樂呢﹖從中探索不滿足的根源,提出真正的快樂不應依外境而滿足,而是往內在去探求。「巧克力也許會吃完,但是解脫所需的一切條件,早已存在你的身心之中,不必外求,那才是永遠等待著你去開發、品嘗的終極甜品。

「享樂和受用並沒有錯,錯在我們迷惑顛倒地貪執這些享樂。」當中在不少篇幅穿插著貪執的壞處,可見作者認為貪執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即使修行和佛法是好的,也要懷著無貪執的心去修持。」對於怎樣對治貪執,耶喜喇嘛提出實際的建議︰只要覺察到「自我意識」的存在,了解它到底來自何處,又要你做什麼事﹖當你覺察到這一切,它就會自行消失了。

書中一再提及實修的重要,認為只是流於理解的層面並無濟於事,將佛法教導的方法付諸行動,並下決心讓佛法成為你的生活方式,最後評估這些方法對我們心靈所發揮的作用。說理之餘亦不失風趣幽默的警醒︰「假如你認為修習佛法只是指學習新觀念,倒不如去吃一塊糖更好。」令看倌莞爾。

本書作者耶喜喇嘛(1935-1984)
本書作者耶喜喇嘛(1935-1984)

書中不少佛法的概念和修行者應該抱持的態度作出開示,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耶喜喇嘛透過顯淺的道理指出「空」並非什麼都不存在︰「儘管沒有一樣東西(甚至包括你和我)是獨立存在,但你卻不能夠說什麼都不存在︰『我的鼻子、我的舌頭、我的嘴巴……,我的一切都不存在。』這種智識上的否定推理方式完全錯了。

書中還談了喇嘛對布施、平等捨、業力、禪修、審視自己的經驗等等的看法,全部用上淺白的文字,簡單之餘亦饒富深意,更收錄了實用的禪修和自他相換等等修練的指南。對於剛入門或有興趣了解佛法的讀者,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佛教好物。

推薦閱讀︰

書名:《巧克力吃完了:實用佛教心理學》

作者:耶喜喇嘛(Lama Yeshe)

譯者:釋妙喜

出版:法鼓文化,2013

伸延閱讀︰

耶喜喇嘛開示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