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幫人需要理由嗎?──看《守護有心人》有感

幫人需要理由嗎?

幫人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回報嗎?是期盼得到別人的讚賞,得到光榮和尊重嗎?或是為了覺得「幫了人」的滿足和快感?電影《守護有心人》(The Blind Side) 中的一家就示範了什麼是「行為就是目的,幫人就是為了幫人」的菩薩心腸。

女主人看見一個大塊頭黑人青年無家可歸,打算在運動場內渡過寒冷的一晚,身上只穿一件大大的短袖Polo恤。這青年冷得牙齒打顫,她不忍心,鼓起了勇氣帶男孩回家,不是讓他睡在地上──青年覺得人家這樣對他已經是恩賜了──而是睡在梳化上,不單面向火爐,而且更有棉被。自此,這個家庭就多了一個成員,一個願意犧牲自己都要保護家人的大哥哥。

這個青年沒錢沒身份沒地位,更和這家人沒有血緣關係,到底這家人為何要對這青年這麼好呢?有一天,女主角與其富貴友人在高級餐廳正享用十幾二十美元一份的下午茶。眾友人大讚女主角,竟然懂得藉收養來做一場發財的慈善表演,不過她們又擔心這青年會傷害女主角一家。這顯然是一般人的「正常」想法──為名為利。女主角大罵他們羞恥,再拿去賬單,瀟灑而去。同是富有的人,想的卻是不同的東西。而事實上是女主角改變了小子,還是大塊頭改變了他們一家?誰幫助誰,誰守護誰?這樣的問題就等看過電影的諸位慢慢細想了。還未看?小弟就更不好說穿,馬上去找來看看吧!

《守護有心人》明顯也想談談種族的問題。黑種人與白種人,兩個膚色截然不同但卻相處同一國度的種族,種族歧視確是個敏感的題目,否則美國的電影和電視劇就不用每一套都注意找黑人演員出演戲份不少,而且比較重要的角色了。不過愈是故意做出和諧的形象愈是掩飾不了背後的矛盾,故電影中女主角的富裕友人才會「想當然式」聯想到主角一家可能會受到傷害;而女主角和黑人青年回到貧民區找青年親生母親時,當地的小混混也向女主角說出威脅的話,言詞間也用了涉及膚色的字眼,看來也並非全是仇富心態使然。不過女主角一家人卻打破了膚色的界限,接納了一個外表和自己完全不同的「親人」。

「為何我遇不到好人?」很多人也曾這樣抱怨過吧?手拿著一大堆東西卻沒人幫忙開門、剛坐上公車卻發現沒有零錢而人人無動於衷、在街上絆倒弄傷了腳而人們袖手旁觀、做義工參加賣旗籌款時遭到冷待……「世上真是好人少、壞人多!」真的嗎?你在埋怨的同時,有沒有問問自己:如果見到別人需要幫助,你可曾或可會伸出援手?

小弟一直深信一個「好人圈」理論:要遇到好人,首先自己要做一個好人。道理很簡單,每人都是好人,你遇到的還會差嗎?而且好人是會傳染的,受了恩惠的人,也更容易接受和成為好人,因為起碼對於「恩人」一定是和顏悅色和畢恭畢敬的。慢慢習慣成自然,對所有人都會好,好人圈就會形成,不停加高和增大。這是很合理和很科學的,要得到就要先付出,大家不是一向都贊成的嗎?大家連「先上班後領薪」這種交易都接受呢!為何要期望別人幫助,而自己卻袖手旁觀,懶理他人?

回到文首的問題:幫人需要理由嗎?行善不是求人知,求人稱頌的,也絕對不是為了自我滿足而行──當然,這樣想層次高一點,也會因而作更多的善,可以是個好的開始,但也不宜抱著這種心態。始終這是另外一種貪,極端一點會因為找不到人可幫或是別人不願意被你幫而苦惱。「好人圈」只是其中一個給自己成為好人的藉口和起點,令自己實踐「為做善事而做」的菩薩修行。事實上,你也不一定正確,你以為是有益別人的,可能在對方眼中並不就是好的。若強行加給對方,硬套其身上,只會「好心做壞事」。這種錯配的矛盾比兩人互不相干更加大,也更有殺傷力。

達摩難陀法師在《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曾言:「做好事也許不難;困難的是要心地善良。但要保持一個良好的態度,且在他人控訴、批評、阻礙之下還能為人服務,又屬其中最難的了。」沒錯,「控訴、批評、阻礙」是做好人的風險,你願意承受嗎?

《守護有心人》是典型到不能再典型的勵志片,十分正氣。最令小弟欣賞的,是電影並沒有赤裸裸地將這個不幸的黑人小朋友的痛苦經歷,血淋淋的暴露給大家看,而是以對白或是一些類似回想的方式帶出來,大抵是不想令大家於心不安,以至流出悲傷的眼淚吧。其實小弟很喜歡這類正面而平實的電影──當然,你會質疑世界上有沒有這樣的好人,這樣關愛仁慈的一家。故事就是如此簡單,如此「老土」,卻如此動人。觀眾一邊看,一邊反思,一邊想起家人、朋友和自己的一言一行,繼以慶幸這世界還是美好的──最令人安慰的是這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

在欖球比賽中要保護隊友,在生活上則要守護一切和你有緣的人。不要怕,不要放棄,將心交出來,做應該做的事,不要給無謂的閒言閒語或是白痴的面子去阻撓你,因為不論你怎樣做,做什麼,都會有人說三道四。當你嘗試過,你就會明白幫人和關懷人根本不需要理由,亦沒人可以阻你。共勉之。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