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彌陀淨土以「易」為方便門,行此菩薩道得長養慈悲:專訪陳劍鍠教授談得生極樂之究竟義

以稱念彌陀名號為主的淨土法門,殊勝不可思議,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指出,這是易行道。

為甚麼「易」?大抵初接觸淨土法門的佛弟子,都曾經聽過「萬修萬人去」的說法。可是到了今天,萬人修卻未必有幾人能順利往生。於是又有人不禁懷疑,到底是古德誇誇其詞,還是我們凡夫不能「一向專念」,以致無法跟阿彌陀佛相應?為了解答這些問題,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為我們指出其中幾個重點。

教授開宗明義說,究其原因,是大家都把淨土法門講得太輕鬆、太隨意了。「導致很多人這樣認為,已經有所依靠,已能拿得入場券。因此只要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其餘皆不管,便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對初機者看來,雖然是很容易實踐,而生起信心,但是其中道理、法理甚深。」他認為,從信心下手,是信行門而入,它是沒有錯的,但是眾生的根器,各有不同。「我們常見到的情況是,知識分子就難以接受,無法有效地接引他們。不接受就沒有實踐可言,這是非常可惜的事,因此,弘揚淨土法門的人所面對的困難是,能否完整而有序地講述淨土法門的真實義,向他們解釋淨土世界的法理,包括阿彌陀佛是法界身、西方淨土是理體的存在⋯⋯等等要義,否則難以令他們信受。」

能夠順利往生西方極樂,坦白說並不這麼容易。「所謂『先以利勾牽,後令入佛智』,在般若智慧的引導下,先善巧方便地使大家先來稱念彌陀名號,接續再慢慢地傳授他們方法及道理。我們都知道,宗教的最大功能是要讓人安心,人因不安而選擇宗教,進入修行的領域,冀以達到安心、解脫煩惱。因此,在很多情況下,面對著年紀大的公公婆婆,都是先教他們『只要念佛就好』,待信心建立之後,再依據各種不同情況及根器,對治其各個方面的問題。」教授提到蕅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說明六種「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是教導我們要徹底明白,相信我們現前一念真心,不要認妄為真,學者如能從這裡開始學起,則能夠明確知道緣塵分別之影事,而不再執著。圓瑛法師在解釋蕅益大師的這段話時說:「當知空界,本自心所現。西方極樂世界,亦自心所現。」當然,這也不否認西方極樂世界的實際存在,他在「信事」的部分便有清楚說明。再來,所謂的「信他」,是相信釋迦牟尼佛決無誑語,彌陀世尊也決無虛願,以及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來讚嘆彌陀法門,表示這是真實的教法,因而,我們必須決志求生,更不須有任何疑惑。接著是「信因」,這如同《法華經》裏所云:「若心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念佛一心不亂,怎麼不會往生淨土呢?而「信果」則表示以往生為果,深信淨土裏的諸上善人都是從念佛三昧真因,而獲得往生的實果。換言之,有念佛之因也就必有往生之果。「信事」是以境為事,而任何境界都是由心所顯現,因為心是無盡的,包太虛、周沙界,因而心所現的境界也是無盡的。雖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在過十萬億佛土,此土最為清淨莊嚴,但也不是在心之外。「信理」是以法界為理,要深信十萬億佛土,或是無量的事境,確確實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之外。「淨土修行者,對於這六信應無時或忘,才能把淨土法門深化到自己的內心裏面。不然,像有些人平時在念佛時很虔誠,但不念的時候,回到日常生活,又開始跟人家吵架。這對學佛修行,於事無補。當然,最好的情況是,在行住坐臥的任何時節,都能將此佛號緊繫在心上,才是成功的第一步,但這又是更深層次問題,跟我們這裏先講從信行門而入,是要再進一步探討說明的。」

彌陀淨土法門是簡單還是簡易的法門?

佛法精深,在修行的過程中,初學者通常是先接觸到簡易的教法,這是「簡易」不是「簡單」,簡易表示易信,但不表示這個法門淺陋。雖然易學,容易操作、容易修持,但也須下苦功夫,才能有成效。有人把「簡易」講成「簡單」,使得彌陀淨土法門變得很膚淺,造成其他不信的人起了誹謗之罪。「千萬不要誤以為易行道便無須修行。易行道也是菩薩道的一種,換句話說,我們要先發菩提心,因為淨土是非常究竟圓滿的大乘佛法。我們不能不談這個。說它簡易,是因為有佛力加持,但到了最後,還是要我們以自力配合他力(佛力)來不斷地、堅持地、長時間的修行下去,而不是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便甚麼事都不用管了。」

「我們還是要回到為甚麼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往生的問題?我們必須要說出個道理來,才能讓人信受,否則,即使是初機者,也總是會質疑的。請注意,人家是『質疑』,不是『懷疑』,是很有針對性地在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如果不能給人家解除這個疑惑,如何叫人家信受呢?」教授建議弘揚淨土法門時,遇有開始想要修持念佛法門的蓮友,應著力地使他們了解以下這些基本道理──為何要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一個怎樣的地方?阿彌陀佛為何要發這四十八大願?然後便要開始讀淨土三經──《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及《無量壽經》,乃至行有餘力的話,當再繼續閱讀世親菩薩的《往生論》,以及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再接續看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所著的五部九卷,最後,如果行有餘力,則研究研究澫益大師所編的《淨土十要》。當然,大家一時之間,如果對於古文的理解能力,以及對於佛法的基本要理還無法掌握的話,則可以先大量的研讀印光大師《文鈔》。很多疑惑是可以在《文鈔》中找到解答。

修行必須以實踐菩薩道為主,並且對治自己心行所起的貪瞋痴

弘法須具有善巧方便,而善巧方便則來自於般若智慧。尤其有名聞利養之心的人,表面上是在弘揚教法,實則還都只是在分別識上打轉,乃至在學理上推敲無分別智。教授笑言,當然,我們也不能像明清時代的祖師大德,隱居山林,等山下的人找上門來。而是須投入人間,實踐菩薩道。

法不是高高在上,尤其對於接引年輕人,想要年輕人接觸佛法,除了可以效法其他宗教的傳播模式外,更要有耐心、悲心及忍辱心。他又以金字塔作比喻,金字塔是錐體,基座面積最大,越往上越尖,所佔的空間亦越少──假設有一千人來學佛,只有八百人繼續堅持下去,認為自己安心不少,找到正法,那表示非常好。再往後觀察,如果再讓他們往上提升,要求行佛的力度更高時,則會有許多學習人天乘佛法的人,不再繼續往前,這時候可能又僅剩三百人。到最後因修行而使自心調柔下來,自然而然地從佛性而發出菩提心,則會更減少許多。依這個情況看來,「弘法也好,修學也好,要逐步來。一下子登上頂尖的人,鳳毛麟角。我們在這個時代弘法,要緊記這一點。不要過於自喜,基座聚滿了初機者,雖然,你和我都是這樣開始學佛的,但是我們要不斷輾轉增上,勇猛邁進,不要介意時間有多長,困難有多大,不斷地對治自己的心念,不要心外求法,成為不自知的附佛外道。其實,現今佛教界很大部分的人,已陷溺在這裡了,但自己又不知道是在心外求法,並且一直以為這才是正法,實則這只是依附佛法成而為外道的學法者了。」

最後,教授不諱言,大家如只管關起門來念佛,甚麼都不理會,恐怕無法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真正念佛念得好的人,慈悲心會自然流露出來。」慈悲不是嘴上功夫,要靠時日,自然長養,是從熏習而得。「念佛念到一定程度,便自然會不忍見眾生苦。」他又提醒,對認識的人有同情心,這只是愛見悲,愛見悲也不是不好,但是容易使人疲累,無法持久。真正的慈悲是無有分別,經得起時間考驗,是無上智慧的體現,也就是佛教所教示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了脫生死是最重要的,這沒有錯。但若我們嘗試多盡社會責任,努力幫助別人,往生的希望其實越大。祖師大德因應時代需要,開出善巧方便的教法,但若我們只執方便為究竟,以為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這實在是沒有掌握到彌陀淨土法門的要義,如同古德所說的,沒有穩操勝券,也就是還未取得生西的門票,這恐怕只會是個美麗的誤會了,也會讓我們離淨土越來越遠。」


本文章已收錄在《明覺文庫4:初機學佛》一書中,如有興趣閱讀其他相關文章,可網上訂購:https://alldoors.org/2LBuCDD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