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從創傷激勵心靈──記明就仁波切與心理學家對談講座

明就仁波切與心理學家羅淑兒博士對談講座現場
明就仁波切與心理學家羅淑兒博士對談講座現場

四月十四日晚間,近三千名聽眾齊聚伊利沙白體育館,聆聽「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詠給‧明就仁波切「遇見快樂」跨宗教、跨學科對談講座第二場,主題是佛學與心理學,對談嘉賓是醫管局高級臨床心理學家、認可創傷學家羅淑兒博士,主持人是新城電台主持、慈輝佛教基金會董事、香港愛滋病基金會董事楊大偉先生。佛學與心理學的共通與相互激盪,讓在場聽眾上了寶貴一課,法喜充滿。

創傷壓力

近年在香港人熟悉的一些大型危機和天災,例如南亞海嘯、去年的菲律賓香港人質事件的救援背後,有一些無名英雄,羅淑兒就是其中一位。她在馬尼拉人質危機發生幾小時之後的凌晨時分,就被香港政府及醫管局派往馬尼拉,第一時間為受害者及家屬提供心理輔導。羅淑兒說,一個人親身經歷或目睹災難的發生,以致造成他本身有激烈的反應,心靈會有很大的創傷後遺症;有時不一定需要親身經歷,就算只從電視畫面上看到災難場面,也可能有不適的心理反應,更何況是身歷其經。菲律賓人質事件發生後,紅十字會開設的心理輔導熱線,就有幾百人打去尋求輔導。

羅淑兒說,看到其他人受苦自己也會不舒服,這是一種同理心;而創傷事故精神後遺症,包括了抑鬱和焦慮,最獨特的是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腦海會重覆出現災難場面,例如四川地震的一些災民腦海不斷重覆山崩地裂的畫面,他們也會逃避一些人和事,一些事情則會令到他們很激動。

認識實相

詠給‧明就仁波切的開示指出:「在佛教中,所有心理問題是因我我們沒認識到實情真相,當我們的預期和事情的真相不切合。我們希望事情恆常發生,很實在,但現實是無常,導致我們不們抓得緊,但我們的心一直想捉得緊,就是執著。」

仁波切舉例:你很喜歡寶馬汽車,但你沒有寶馬。有一天你看到一輛寶馬,很開心,但不幸的這輛寶馬在你面前發生意外。你可能覺得很可惜,但也可能不覺得怎樣。兩三個星期之後,你買了一輛寶馬,但沒能力買新車,只能買二手,而買到的就是兩週前出事那輛,但你並不知道,就買下來了。你就開著這輛寶馬,但路況不好,一路顛簸,心也跟著七上八下,突然有一塊小石頭飛上天空碰到擋風玻璃,你的心就好像被刀插入一樣。這就是執著。其實這輛車就是同一輛車,但兩週前你不覺得怎麼樣,但現在是你的車了,一塊小石頭碰到就像刀插進心一樣的痛,這就是創傷的原因了。很多心理的原因就是因為捉得太緊。

明就仁波切與羅淑兒博士分享心靈快樂之道
明就仁波切與羅淑兒博士分享心靈快樂之道
仁波切一如以往經常做出趣怪表情
仁波切一如以往經常做出趣怪表情

接納驚恐

仁波切分享自己的經驗,他本身也曾有執著的問題,他在大約七八歲時有驚恐症,當時他的家鄉有地震、大風雪、冰雹,他很害怕這些降雨降雪,也很怕陌生人,覺得很辛苦,會頭暈、睡不好、驚醒,想找解決之道。他在九歲時就請當禪師父親教他,但他當時太懶,不喜歡練習,例如打坐時心想已經十五分鐘了,一看時間才只有五分鐘就不做了,去玩了。

仁波切十三歲時到了印度,三年閉關就要開始,當時他覺得閉關可能會對治他的懶惰問題,但沒想到懶惰一直跟著他,「懶惰是國際化的,不需簽證」,使到他的這驚恐症更嚴重。仁波切於是下定決心要好好禪修對治驚恐症,首先是要接受他的驚恐症,跟驚恐症說hello,三天後驚恐症消失了。為什麼會消失呢?因為放下了執著。

仁波切說:「有時我相信是驚恐的,很執著在驚恐上,感覺很辛苦。當有問題時驚恐告訴我說,是的,你有很多問題,於是驚恐成了我的主人。有時我不喜歡驚恐,比驚恐更驚恐,和他打架,於是驚恐越來越強大。於是我學會了接受,讓驚恐的感覺成為禪修的支柱。三天後驚恐症完全消失,它成了我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朋友。但不好的地方是,驚恐已經走了,我很想念這朋友。但我還是有其很多他朋友的。」

個案討論

羅淑兒博士分享她輔導的個案,南亞海嘯中有一名老人家的兒子和媳婦都遇難了,這老人家不明白,他們一家都是好人,都有宗教信仰,為什麼災難會降臨他們的家,於是摧毀了他的信念。羅淑兒說:「有人以為很堅強,但災難發生時發覺自己根本無能為力,對自己失去信心,會質疑生命、宗教信仰的意義,要重建是很難的,會成為長遠的問題。我們對受害者作哀傷輔導時,不能叫他們不要傷心,不能叫他們忘記,因為那是正常的反應,再慢慢陪他們同行,過來人、同路人也很重要。」

仁波切說:「我如何從驚恐中走出來,我放下了執著。當事情發生時,我們會失去信心、信念,會問:為何是我?所以我們要接受。我用它做禪修的基礎,和他做朋友。這裡面有兩個執著:一個是唯命是從,就跟從了驚恐的情緒;第二個情緒是很憎他,和他打架。但兩者都不行,我要和他做朋友,他不是我的老板也不是敵人。」

仁波切開示:「從佛教角度談世界觀,可以幫助解決很多問題。當期望和現實有出入時就有問題了。事實是無常的,人生就像股票市場上上落落。例如你很怕鬼,當你走出會場,你的朋友戴上鬼面具來嚇你你就會嚇到心臟病發,但如果你事前已知道的話就不會被嚇到,因為事實與期望是吻合的。這是世間層面的固執,究竟層面就不一樣,每人都有佛性,都是好的。問題是我們沒認知,所以出現很多問題。」

伊館三千座位全場爆滿
伊館三千座位全場爆滿

快樂,盡其在我

仁波切請在場希望找到快樂的人舉手,接著對此作出開示:我們都有智慧、愛、慈悲、能力、技巧。當你舉起手時,你已有這些特質。因為愛的精髓是希望得到快樂,所以很想學習及找一些事,得到快樂。這也是慈悲,其精髓是希望脫離痛苦,避開痛苦得到快樂,所以你舉起手。舉手也是智慧,我們每人都有佛性,心裡有一把聲叫你去找快樂。可以舉手已是能力和技巧。

「每一個動作、思想、念頭、情緒都是你二十四小時都擁有的。你可以將這個體驗應用到生活上,當你明白了,你已有一個完美的世界觀,沒人可以摧毀,即使是發生悲劇、憎恨、抑鬱。其實憎恨的本質也是愛和慈悲,只是我們不明白。」

仁波切也談了業力問題,他說:當年有一弟子問佛陀關於業力的問題,上輩子是怎樣的,上上輩子是怎樣的?佛陀就說:你不需擔憂以前,當下最重要。佛陀開示:假設你現在森林被毒箭射中,你應該做的是趕快拔出箭,而不是在想這箭從哪來,誰射的,為何射我...,然後毒發身亡。所以,重點是處理現在的問題,已發生的已是過去。例如有些事故發生時,你可以怎樣做呢?不要問為何是我,要看將來,如果有解決辦法的話就不需擔心;沒有解決辦法的話擔心也沒用,所以要放下,但放下不代表放棄。

仁波切說,很多人只看到一個負面然後無限放大,但忽略了九個正面,就像他當年的驚恐。「如果你沒有一千塊美金,你有了一千塊美金就很開心;如果你有一千萬美金,但掉了一千美金,你也會不開心,因為你沒感恩仍有九百九十九點九萬美金。例如你有一公斤鑽石在家裡,但你不知道那是鑽石,所以生活仍然貧困。但如果你知道那是鑽石,就沒問題了。」

心靈成長

羅淑兒說,近十幾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靈性在心理學上的功能。尤其是一些不可挽回的事,如失去生命,靈性的角色更重要。靈性並不局限在宗教,有時是一種信念,例如相信明天會更好。好以台灣殘障作家謝坤山為例,謝因意外失去雙手,但用口含筆作畫,成為畫家。謝坤山的積極一面是:我不看我失去什麼,只看我有什麼。

羅淑兒指出,以前大家只關注創傷的負面影響,近年也發現一些正面影響,一些人在不幸事件後會有成長,例如再生勇士,正面影響生命,例如從以前的只重視賺錢變得更重視家人。

羅淑兒分享本身從事心理工作的極深感受:「我們平時花很多時間在建立物質上,賺錢;但我們有多少時間放在心靈上?」她在當年川震重災區北川時,看到一名災民在高處向殘骸鞠躬,因為找不到屍體,這一刻令她深刻感受到物質已毫無用處。羅淑兒與大家分享已讀完兩個學位的台灣肌肉痿縮症患者陳俊翰的詩:病魔束縛了我的身軀,卻束縛不了我翱翔天空的心靈。

仁波切教大家要「放下」,接受人生就是無常,就像股市有升有跌,但不要「放棄」,因每個人都有很多好的方面。我們要盡力,但心不要太著緊結果。不著緊結果就明白如何放下。

仁波切在現場也示範禪修,並作出活潑的開示:你們在這裡,就是尋找快樂。如果一個姿勢坐太久,很辛苦,換一個姿勢就是快樂,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呼吸,都是尋找快樂。香港失明作家汪明欣也在現場唱出自己的作品《想得開真好》。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