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從商場轉入道場——陳雁姿老師的弘法歷程

陳雁姿老師有時會去泰國國際佛教大學教授佛學碩士班。這是為期兩星期的密集式課程,她笑說那是難得的閉關機會。
陳雁姿老師有時會去泰國國際佛教大學教授佛學碩士班。這是為期兩星期的密集式課程,她笑說那是難得的閉關機會。

續上期

雖然陳老師那次韓國之行後,生起離開商界、投身弘法的念頭,但是當時機並未成熟,尤其是三十幾歲的居士講經說法,可說沒有人會來聽課。想不到未足兩年,機會便慢慢地浮現出來。

首先,志蓮淨苑的宏勳法師請陳老師參與一個負責校對的義務工作,後來又請她替苑內職工及義工講「佛學概論」,大約半年一次,陳老師說了三期。

期間,宏勳法師為了讓一班有心弘法的居士有一份穩定的職業,可以專心做學問和講課,決定在志蓮淨苑成立文化部,並邀請陳老師加入。由於兩者的待遇相差很大,又不知經費的運作可以持續多久,陳老師的家人頗為反對,但是她覺得既然有機會全心弘法,是值得把握的。

志蓮淨苑開辦夜書院的「佛學文憑課程」,最初陳老師除了負責講課和研究工作外,也擔任管理人力資源部的工作,後來由於報讀科技大學的碩士課程,以「佛教知識論」為研究題目,才放下繁重的行政事務。她讀完碩士後,剛巧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開辦佛學博士班,於是她亦報讀,並同時修讀新亞研究所的博士班。功課非常繁重,她本想放棄其中一個課程,幸得宏勳法師的鼓勵,後來終於完成那兩個博士課程[1]

陳老師生命中的一位善知識是李潤生教授。他既是她重要的佛學老師,亦是她弘法的極大助緣。李教授極力推薦陳老師擔任法相學會的會長。她想不到仍可運用以前在商界工作多年的管理經驗及商管知識,發展會務和策劃活動。另外,李教授推薦陳老師在香港大學講課,後來他退休,亦請她接續他有份策劃和開辦的「漢文佛典課程」及「佛經選要講座」。

以往,法相學會的經費緊絀,因為只舉辦講座,很少其他活動。近年幸獲陳廷驊基金會及鄭家成先生的支持,經費較為穩定,可以聘請職員,又可多辦不同的弘法事務,如大型公開講座、整理羅公錄音及講記等。學會是全港第一間網上直播佛學講座的團體,而相關的影音資料庫既豐富,又可免費下載。

此外,陳老師有時會去泰國國際佛教大學教碩士班。這是為期兩星期的密集式課程,她笑說那是難得的閉關機會。相對平日繁忙的工作,在泰國的那段日子,她只教一科,每天有幾個小時可以自修。

由於平日的課程編排緊密,加上佛學課程多在晚間,她平時由朝到晚都要工作。每年只放數日的短假,那時她會多些休息、看戲、看戲曲表演和聽古典音樂會。

她現在以帶領的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研究為優先,這也佔了她最多時間。學生研究甚麼,她就需要跟他們一齊讀相關的資料。老師內心的願望是短期內可為幾本經論完成註解,分別是對禪修有完整講解的《解深密經》之〈分別瑜伽品〉、介紹中觀學派修行各方面條件的《菩提資糧論》、介紹瑜伽行派修行總綱的《六門教授習定論》,又難得有學生為她做《現觀莊嚴論》的講錄,這都會陸續出版。除了撰寫著述之外,她亦定期發表論文及參加研討會,與學術界的專家學者保持聯繫及交流。

對於香港的佛教發展,陳老師一方面感到樂觀:學佛的人多了,資源亦多了,很多基金會資助弘法的活動,不同程度的佛學課程都可找到:免費及不同類型的佛學班都有,甚至大學辦學也獲得這些基金會的支持,香港人只要有心,就可學到佛法;另一方面她略為感慨:如與內地和台灣相比,現在香港的佛學研究學者是三地中最少的。可能本地是個商業社會,可專心做學術研究的人很少,出席三地研討會的學者不多。她希望繼續多些人去讀佛學碩士和博士班,他們畢業後又有機會以研究為職業,十年八載後,香港佛學研究水平才可以提高。

最後,陳老師表示藉玄奘法師常說的話作弘法的座右銘:「所修福慧,功不唐捐。」

原文刊載於佛教法相學會《法相季刊》第七期,佛門網獲授權刊登。 


[1] 就讀香港大學博士課程時陳老師的研究題目是「十因理論」;在新亞研究所的題目是「自證理論」。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