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從「小菩薩計劃」到「巴士上的禪修課」:佛教中華康山學校如何培育孩子成為智慧丶慈悲兼具的「小菩薩」?

香港佛教聯合會旗下四間屬會小學佛教慈敬學校、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佛教中華康山學校及佛教黃焯菴小學,聯合推動「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計劃」,目的為優化校本特色項目[1]之發展,並結合外界資源,積極與不同專業機構協作。佛門網現為四間學校作一系列報道,透過校長、老師、學生的分享,讓讀者對四校的教學和佛化教育理念有進一步認識。

踏入新學年,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佛教榮茵學校及佛教陳榮根紀念學校亦告加入「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計劃」,眾校一同協作交流,合力推動佛化教育的發展。


你有想過在巴士內上禪修課嗎?位於香港鰂魚涌的佛教中華康山學校(下稱康山學校),有一架退役巴士長駐校內,而巴士的上層正是禪修課堂的所在。為了吸引孩子學佛,以培育學生成為智慧、慈悲兼具的「小菩薩」,校方設計了「小菩薩計劃」、「巴士上的禪修課」、禪繞畫等富有特色的佛化教育活動,且看校方如何發揮巧思。

佛教中華康山學校馬中駿校長
佛教中華康山學校馬中駿校長

小菩薩計劃:鼓勵學生行善

「明智顯悲」是康山學校的校訓,校方為全校同學設計了「小菩薩計劃」,希望鼓勵學童多作善事,增長慈悲心。馬校長介紹,學校每年都有小菩薩選舉,每位學生都可當候選人,分享自己平日的善行,例如主動做家務、減輕父母辛勞、陪伴孤單的同學聊天等。「最後我們會選出一些小菩薩,藉此鼓勵小朋友培養正念、慈悲和智慧。六度的其中一項是布施,我們也會帶同孩子做義工,到長者中心服務老人家。」

學童的「小菩薩計劃」記錄冊,記下自己平日的善行。
學童的「小菩薩計劃」記錄冊,記下自己平日的善行。

為了培養孩子成為富有同理心的小菩薩,校方也會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到校分享工作點滴。馬校長說:「我們曾邀請巴士司機來學校分享,讓同學知道他們為我們默默辛苦耕耘,所以我們要對司機有禮,尊重他們的工作。希望這些體驗,可以培養孩子的品德。」

學校又參考佛經以及證嚴法師、星雲大師等法師的法語,為同學設計「靜思語」,在學生手冊及校內張貼,啟發學生思考佛法。每次進入禮堂,同學們都可看到書法家陳文杰為學校書寫的「靜思語」,例如「一個人最美麗的時候,是那愉快的笑臉和溫和的聲音」(星雲大師)、「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智度論》)等等,在學子的心田播下善種,培育他們成為「小菩薩」。

學校禮堂內,陳文傑書法家書寫的靜思語。
學校禮堂內,陳文傑書法家書寫的靜思語。

境外交流計劃:參訪台灣佛教道場

佛寺是學習行儀的好場所,香港佛教學校有不少學生都有參觀佛寺的機會,但不一定有機會參訪外地的佛寺,體驗多元文化。今年是康山學校第七屆的「境外交流計劃」老師一如既往,與同學一起參訪台灣的佛教道場,聆聽法師的開示,體驗出家人的生活,讓小朋友的學習生涯,留下豐富而難忘的回憶。

馬校長說:「我們曾帶同學去過台北的法鼓山、佛光山和慈濟道場。法鼓山的道場十分美麗,是體驗身心靈發展的好所在。我們沿著山腳走上去,孩子們都體驗到平靜和舒服的感覺。來到法鼓山,大家一起吃過堂飯,同學除了聆聽法師開示,學習禮儀和戒律之外,也可品嚐美味的食物。」

同學到台灣佛寺,體驗當地的佛教文化(圖: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同學到台灣佛寺,體驗當地的佛教文化(圖: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同學除了聆聽法師開示外,也可學習禮儀和戒律(圖: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同學除了聆聽法師開示外,也可學習禮儀和戒律(圖: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慈濟的環保義工視街頭為修行道場,不怕辛勞和髒亂,清理和分類垃圾,為同學示現了無私奉獻和愛護地球的精神。他們「化廢為寶」的技術,更令同學大開眼界。「他們看著義工如何將膠樽循環再用,變成其他產品,都覺得很驚訝——原來膠樽可轉化為衣服、棉被等多種用品。幫助地球持續發展,也是一種功德。」

同學們也有機會參訪台北的佛光道場,學習「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三好精神,增德修善,學習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馬校長指,「境外交流計劃」一直在發展,近年更延伸到台南:「我們會乘搭高鐵或旅遊巴前往台南佛光山,學習佛法和生命教育。那邊有禪堂可供孩子學習禪修。禪修有助小朋友的身心發展,希望有更多孩子接觸到禪修。」

曾參與境外交流計劃的施婉瑤說:「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參觀世界宗教博物館,那裏讓我們學習到各個宗教的生死觀。」
曾參與境外交流計劃的施婉瑤說:「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參觀世界宗教博物館,那裏讓我們學習到各個宗教的生死觀。」

「無功課日」鼓勵小菩薩發展潛能、培養善念

香港學生素以課業忙碌著稱,每天都要應付各種功課、默書和測驗。有見及此,中華康山學校自去年起發起「Happy Wednesday」(無功課日),讓孩子休息一天。校長認為,給予孩子「留白」的空間,有助他們發展潛能和培養善念,而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校長認為,知識固然重要,但學子的品德和潛能發展絕不可忽略。他十分鼓勵學生發展有興趣的領域,認為他們一旦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潛能和成就,自信心便會提高,學習動機和態度都會更佳。

同學參加賣旗活動,學習布施(圖: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同學參加賣旗活動,學習布施(圖: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可能我們不需說些甚麼,同學已可感受到家庭和學校都重視自己,而不是一味要求自己讀書。」馬校長指,給予同學發展潛能的機會,有助他們培養善念:「要讓同學感受到,自己也有做得好的地方。這樣,他們自然就會心存善念,多做好事。」

另一方面,培養善念亦有助同學發展潛能。校長認為,孩子要能好好成長,心中須有善念。如果常常感到辛苦、忙碌,就會積累許多焦慮,難以發展自己潛能;在平靜的心境下,孩子才有良好的成長空間。校長說:「家長和小朋友對『無功課日』的評價都十分正面,因為這種『留白』,給予小朋友更多發展空間,有助他們成長。」

學校提供近百個活動,包括音樂、藝術、體育、數學和語文等,讓同學發掘自身的潛能。「例如老師發現某位學生擅長古箏,便會為他/她編排相關活動。每位同學都有體驗各樣項目的機會,先試試看,感覺適合才繼續發展。」

校方將一架退役巴士改造成教育巴士,以作生命教育和禪修課堂之用。(圖: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校方將一架退役巴士改造成教育巴士,以作生命教育和禪修課堂之用。(圖: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巴士的下層將作「生命教育資源中心」之用,放置生命教育的教材,供孩子小息、午休時閱讀,隨喜選閱。(圖: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巴士的下層將作「生命教育資源中心」之用,放置生命教育的教材,供孩子小息、午休時閱讀,隨喜選閱。(圖: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設計特色禪修課,讓小朋友趣入禪門

學佛講求聞思修並重,除了增長同學的善念和佛教知識外,校方別出心裁,以「巴士上的禪修課」帶小朋友趣入禪門。校方將一架退役巴士改造成新型教育巴士,以作生命教育和禪修課堂之用。馬校長說:「我想這個項目也頗有特色,大概從沒有人在巴士上舉辦禪修活動。這是吸引小朋友嘗試的賣點和創意,有時候比起體藝活動,小朋友相對沒有那麼重視禪修,如果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他們便會發現禪修的好處,如淨化心靈、提高專注力等。」

朱晞彤同學(左) :「我最喜歡禪繞畫的部分,是將老師教的圖形拼在一起畫。」
朱晞彤同學(左) :「我最喜歡禪繞畫的部分,是將老師教的圖形拼在一起畫。」
王淨妍同學(左二) :「我覺得畫禪繞畫時很舒服,筆劃很簡單。」
王淨妍同學(左二) :「我覺得畫禪繞畫時很舒服,筆劃很簡單。」

校方更為所有二年級生開設禪繞畫課,讓孩子體驗佛教藝術:「禪繞畫非常有創意,讓小朋友繪製有規律的畫。即使畫錯了也不要緊,再添一筆也可補回,成為很美的畫。這讓小朋友知道,有些事不需那麼執著,可以放下。除了畫畫外,老師也會在課上解說禪修概念和播放音樂,讓小朋友除了繪畫之外,有更多的學習體驗。」

禪繞畫課(圖: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禪繞畫課(圖: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康山學校的「種植小苜蓿」計劃:同學從小苜蓿發芽、生長、成熟,以至供給人類使用的過程,體驗生命之奇妙,並從中培養責任感和敬愛父母之心。(圖: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康山學校的「種植小苜蓿」計劃:同學從小苜蓿發芽、生長、成熟,以至供給人類使用的過程,體驗生命之奇妙,並從中培養責任感和敬愛父母之心。(圖: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校長一再強調,同學的品德和知識都是很重要的。「希望他們可以透過佛化教育,學習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和精進等等。」未來校方將會投放更多資源,將巴士發展成新型教育巴士,以配合學校的生命教育及佛化教育發展。校長指,在巴士下層的「生命教育資源中心」,會提供生命教育的教材,供小朋友小息午休時閱讀,隨喜選擇。

最近法忍法師捐贈了大量漫畫書,校方將書本放置在巴士上,大受小朋友歡迎。「相比將書本遞給他們,由他們自行取閱,不論是學習動機和閱讀感受都完全不同。」校長認為,讓小朋友自行接觸生命教育和佛法是良好的學習契機,可在他們心中播下善種。


延伸閱讀:

Google、Youtube不能代替老師!佛教慈敬學校如何教導學生從慈悲中展現智慧,建設身心環保綠色校園?

生要感恩,死有盼望!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推展生死教育,藉藝術繪本和生活體驗,讓學生明白生、老、病、死四苦!


[1]根據香港教育局,校本課程是指學校為了幫助學生更有效地達到學習目標,而製訂適合學生丶具該校特色的課程。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