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從「放榜」說起

末代高考(A-Level)6月29日放榜了,相隔約半個月,首屆文憑試(DSE)亦於20日放榜。每逢放榜,什麼「六優生」、「10A狀元」之類的佳音,總不絕於耳的,充斥大眾媒體。然而,誰曾關心過一班試場不得意的考生呢?在這個教育制度下,在公開考試的背後,除了成功者的歡呼聲之外,更多的往往就是不顯眼的綠葉和幼苗,卻很容易被人忽略。究竟,教育制度改變了,「三三四」取代會考和高考了,這是否代表,香港大多數的學子幼苗就可以免去被蹧蹋的命運呢?

在我的朋友中,有一位末代高考生,患的是大腦痲痺症,近年他一直勤奮備試,專心讀書,尤好文、史,對張愛玲文學作品更是非常熟悉。在周遭人眼中,他簡直是個才子,乍看來也彷彿有半點書呆子的感覺。他其實也很厲害,高考的中文和文學皆考獲B,可是事與願違,他有一科意外「炒」了,前路頓時變得漫漫長,暫未能圓夢上大學。放榜之後,他好像有些許沮喪,也不知是否哭了,只見他為前途奔波和惆悵……

另外,也有一位朋友,是首屆文憑試的考生,她同樣身患殘疾,同樣是充滿才華,在文藝上頗有成就。曾獲校際朗讀冠軍等獎項的她,儘管執筆之際文憑試尚未放榜,但見她似乎不看好自己的成績──她預料自己較差勁的數學科會不合格,須待明年重考一次。「公開考試從來就是一件殘酷的事,總有傷心失意者在其中。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會讀書,而讀書亦非唯一的出路。一時半刻的事情總不能作準,亦不能就此就斷定自己或別人的價值。」她這樣勉勵身邊不如意的高考同窗。「人生,總有路的,有些路途可能會較曲折和遙遠,但,別忘記,路,一直都在。」

其實她說的很對,公開考試和學業並不代表一切。可是,我們的社會偏偏這樣教導我們。上文所說的才子,連最沒有信心的英文科也合格了,卻陰差陽錯地「炒」了「企概」科。難道這表示他沒有才華嗎?當然不!兩個B,足以讓人讚歎不已吧!可是,考試除了靠能力之外,天時、地理和運氣也很重要,他的前路就因此變得迂迴了。

至於那位考文憑試的朋友,她也是才華橫溢,既是南區優秀學生,也是校內一個很好的領袖生。她成績優異,惟數學一科能力稍遜,猶恐不能合格。在文憑試制度下,「三三二二」[1]是通往成功的(入大學的)基本門檻,這意味她必須數學合格才能如願。然而,誰都知道每個人的天賦和能力都不同,有些人有較好的語文能力,有些人有較好的邏輯數理智力,有些人讀書差勁卻有很高的運動智力。既是如此,公開考試為什麼要否定那些讀書不好但有其他技能的年輕人的才華呢?

也許,我們真的需要想想,在「放榜」之下,有幾許幼苗被扼毀了呢?


[1] 在新的中學文憑試制度下,報讀香港本地大學的最低入學要求是,學生須於中文 、英文取得第三級成績,及數學、通識教育科取得第二級成績,簡稱「三三二二 」,另各別還有一些選修科的要求。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