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微閱錄:修行男女有別?

最近,花了兩期的篇幅,嘗試從佛教的角度,略談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性別文化的問題,讓我想起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San Diego)神學與宗教研究系副教授Karma Lekshe Tsomo所編的文集《佛教女性與社會公義:理想、挑戰與成就》(Buddhist Women and Social Justice: Ideals, Challenges, and Achievements)。

Karma Lekshe Tsomo在該文集的序言中指出,儘管兩千年來,佛教女性(無論是在家居士,還是出家的尼師)對佛教的發展貢獻良多,但有關她們的故事卻鮮有被提及。基本上,佛教發展的歷史一直以來都由男性所主導。Karma Lekshe Tsomo雖然任教大學,但她本身也是出家人。根據她多年來的觀察,在傳統佛教社會中,大部份的佛教組織都以男性為主導,而在國家級或國際層次的佛教組織就更是如此,姑勿論尼師能否在權威與受人敬重的程度上平起平座。此外,面對(男性)僧人與尼師,一般佛教徒的態度也有所差異。根據她在東南亞社會的長期觀察,當一位(男性)僧侶到訪,一般佛教徒都會即時為法師安排座位、奉上茶茗,招呼備至。與此相反,當一位尼師到訪,一般佛教徒(就算是女性)的反應卻不可同日而語。他們不會為尼師 排座位、奉上茶茗,更勿論招呼了。

Karma Lekshe Tsomo認為,與其說僧團或佛教社會內部存在着「性別壓逼」或「性別不公義」,倒不如說是「性別不平衡」或「性別不平等」問題。因為「性別壓逼」或「性別不公義」是有意的,而「性別不平衡」、「性別不平等」等大多跟不自覺的習氣有關。僧人與佛教徒來自世俗社會,在某意義上,也是世俗社會的一部份,講求「眾生平等」的僧人或佛教徒,有時未能免俗,也就不足為奇。

但Karma Lekshe Tsomo認為,僧團或佛教社會內部的性別不平現象,是有可以改變的。因為(一) 佛教的實踐關注「轉識成智」,而(意)識是沒有性別的;(二)佛陀明言女性跟男性有能力達至啟悟,所以任何對女性的歧視,都是有違佛教基本教義的;(三)僧團與佛教徒欲要傳揚佛法,就要面對性別不平問題,因為在現代社會中,性別不平問題早已不再被啞忍。

在修行上,男女也有別?是的,但畢竟是空。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