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南真腊佛国记(上)



















柬埔寨三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 是一个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还是一个生活简朴的东南亚小国?不过,吴哥窟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被公认为一生人必到的奇景,堪称世界最庞大的宗教建筑之一。它不单是佛教建筑艺术的瑰宝,同时亦见证着当地曾经显赫一时的宗教文化和历史。
巨大的建筑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故事?那奇特的设计和图像表达的是什么?建筑者又是谁?带着疑问一大团,今年年初我来到金边和暹粒。
来柬埔寨本来是应邀参加法国远东学院(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举办的十天密集梵语工作坊。工作坊其实就是读经班,从早到晚精读梵语经典,包括当地铭文,并有机会亲身到遗址考察。后来同行的学者对当地历史更感兴趣,于是几乎每天都到实地考察。欣赏瑰美的石雕艺术之余,更以内容丰富的梵语铭文为基础,配合各种考古新发现,尝试解读古代柬埔寨的风土和文化。
柬埔寨过去是一个物资丰饶,并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王国。 大乘佛教在当地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更多次成为国教。吴哥窟于十二世纪建成,十三世纪后逐渐变为佛寺,后来受暹罗影响,以上座部佛教为主导。十二世纪末的吴哥王朝国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目睹战后满目疮痍,深感民间疾苦,于是仿效阿育王皈依大乘佛教, 并在全国大建佛寺,以佛法仁政治国,成为柬埔寨历史上最着名的统治者。
现今柬埔寨所在之地,古称扶南(phnom),意为山,具体指湄公河下游一带,我国古籍早有记载。《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里提到“究不事”这个地方,就是柬埔寨另一个译音,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记载。三国时代,扶南遣使入贡吴国。到了六世纪已经成为一个大国。元魏杨炫之所撰的《洛阳伽蓝记》有这样的描述: 扶南国,方五千里,南夷之国最为强大。民户殷多,出明珠、金、玉及水晶珍异,饶槟榔。
据《梁书》的记载,扶南本来是女权统治,后来与来自印度的混填(Kauṇḍinya)通婚,国家政体婆罗门化,后来就连文化、文字、甚至风俗也印度化。至于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柬埔寨,过去学界一直没有定论。相传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遣使远至东南亚,但考古和文献都没有凭证。现存年代最早的有关文献记载见于《水经注》中“扶南举国奉佛”一文。自南北朝,汉地有不少扶南佛教的记载。像翻译《阿育王经》、《解脱道论》和《文殊问经》的僧伽婆罗便是扶南国人,真谛亦在扶南停滞多年。不过从建筑、美术和铭文等各方面来看,早期相信婆罗门教,特别是毗湿奴教和湿婆教比佛教更为普遍,只是后来逐渐被佛教取代。直到安哥时代,毗湿奴教、湿婆教和佛教三教鼎立,可见当时宗教文化的繁盛和包容性。这次考察中,我们发现了三段敕文,内容大致相同,但细节却不一样,分别针对以上三个宗教。通过比对,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三者之异同,还有当时宗教社会的实况。
扶南国临海,拥有海权,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有学者认为后来爪哇的山帝国(Śailendra)和苏门塔拉/马来半岛的佛逝国(Śrīvijaya)跟扶南有密切关系。前者建立了举世瞩目的婆罗浮屠佛塔,后者即义净取经之地,两者都是主要信奉大乘佛教的国家,深受扶南影响。
后来扶南逐渐衰亡,最后于七世纪被同种西北方的真腊所吞并。九世纪初,爪哇不断入侵,流亡于爪哇的另一支同族回国,在现今吴哥窟一带崛起,统一全国,并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安哥王朝,或称高棉帝国,一直到十五世纪才被邻国暹罗瓦解。高棉即Khmer音译,亦作吉蔑。元代初年周达观随使节团到当地游历,写下名作《真腊风土记》,其笔下的就是十三世纪末柬埔寨的风土人情。《真腊风土记》对吴哥窟的描写,一直以来被视为有关吴哥窟最重要的历史记载,深受学界重视。若有兴趣到吴哥窟一游,不妨拿来翻一下,想像一下当时柬埔寨引人入胜的景象,怪不得当时有几个同行的人也潜逃去了,不愿回国!
扶南、真腊、安哥三个王朝年代和地域不尽相同,但人种大致一样,历史上亦有一定的连贯性。 由于当地没有历史文献流传,而大量的铭文亦尚待解读,所以汉文古籍的记载成为了解当地历史的重要依据。民国时代陈序经教授和中文大学地理系陈正祥教授均有专题着作,生动有趣,值得细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