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把「當願眾生」具體化────明海法師談「禪心三無」(二十)

續上期

自在

經過日積月累的修行,這個心自在、好用了之後,我們就會隨時處在主動的位置上,不再被外境牽著鼻子走。歷代禪師的公案和語錄很多,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各種高深的境界。禪師不一定要跟我們說一個道理,而只是向我們展示他已經做得了主的心。比如有人問禪師,太陽是不是圓的,他可能會說不是圓的,是三角形的。他怎麼回答都對,因為他只是在展示他自在了的心。禪師之間的接觸與對話是妙趣橫生的。自家人相見是「路逢達道者,不將語默對」,可能只是拍拍肩膀、笑一笑,有時甚麼都不說,玩一玩給我們看——對那些不自在的人來說將有很大的幫助。

禪師們有時為了檢驗弟子,就用各種情景和機緣去考察弟子是否處於自在的狀態。在這方面,趙州語錄是很突出的,趙州是「舌端帶箭、唇舌放光」,在語言上無論怎麼講他都能處在上風,處在主動的位置上。有一個人問老和尚:「你的家風是甚麼?」老和尚回答:「我耳朵有些聾,你聲音大些。」那人又問了一遍,老和尚答:「你問我的家風,現在我已知道了你的家風。」趙州老和尚之所以總處在上風,是由於他的心是自在的。我們如果能長時間修行《淨行品》,心能相續,而且力量強大,那麼我們在生活的每一個場景裡也能做到這一點,做自己的主人翁。

善用其心

修行《淨行品》,具體怎樣操作?我們應先學會在每一個情景下進行反觀,觀照這個當下,然後,從安住的心中發起「當願眾生」的善願。大家可以背會與自己日常生活較接近、較相應的部分經文,到後來,句子的內容其實並不重要。當心續力量強大了,你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當願眾生」自然就會顯現,在這個時候,你可以自由發揮,不一定要按經文上講的。比如你在一個講堂,在一間房子裏,希望眾生都能找到歸依的地方,都能有一個庇護所,這也是可以的。所以,這個法門是修行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當你對生活的每一個內容進行消化和轉化時,你還可以成為詩人,在每一種情景下自誦一首詩。

在我們的內心,真正將眾生作為對象呈現出來,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內心裡沒有眾生,只有親戚、朋友、敵人、動物等一堆概念,這是一些由我們的情緒、判斷所導致的虛幻的對象。只有我們的心在很深入的時候,才有可能體會到甚麼是眾生。有時抽象的眾生好像容易講些,而身邊具體的眾生則很難說。所以在開始修行時,也可以把「當願眾生」具體化,從最親近的父母、朋友、同學、老師開始,再延展到陌生的人、你不喜歡的人、甚至是仇人,這也是—個次第。

這個法門的要點是,正念安住當下,發起菩提心和善願,用功的重點是「作意」——當你心裡想這些偈頌的時候,是否真正生起了真切的願望,現前的心態是否與「當願眾生」相應。我們可以在這個願上,使自己得到三昧,得到安住,得到「不動」,得到一顆直心、一顆深心和調柔的心。

另外,在生活情景中,如果我們有意訓練相續的心,從行禪入手比較方便。行禪是禪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行禪有兩種,一種是臨濟宗的快行,禪堂裡行香一般是比較快的,越走越快,這種風格可以說是勇猛的、金剛的、老虎下山式的直奔目標;還有一種是曹洞宗的,它是慢慢的、綿密的。現代人有的按臨濟宗的風格來行禪,拖住話頭,把一切都放下;有的來慢的,配合自己的呼吸慢慢行走,在慢行中去體會安住當下,體會將心安住在現前的行走上,在行走中發願眾生皆成佛道。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會在心裡面培養起相續的力量,使「當願眾生」的心念變得越來越強大。當它足夠強大之時,我們就可以在其他情景下也得到受用。

我們的心是一個寶貝,我們要受用我們的心。氣是心的物質基礎,心氣不二,心的相續,念念都會轉化為與氣相應的狀態。所以,如果長修此行,會使你的身體、你內在的氣得到轉化,會轉化你原來的粗濁、昏沉、浮躁之氣,進而使心的力量變得更強大。在這個時候,修行才算找到了基礎,才有了根,才不會被外面的風吹草動所動搖。這就是《淨行品》裏所講到的,如果我們能夠善用其心,就能獲得一切勝妙功德。

——2002年7月23日於柏林禪寺對第十屆生活禪夏令營營員的開示

原文刊自《禪心三無》,天地圖書2017年出版。佛門網獲授權刊載。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