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推動平權 行菩薩道:印度憲法之父阿姆倍伽爾帶領賤民皈依三寶,復興佛教

阿姆倍伽爾(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2306587)
阿姆倍伽爾(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2306587)

眾所周知,佛教源起於印度。但是基於多種原因,佛教其實曾於當地式微一段長時間,據歷史學家研究,要到1891年才開始復興。其中一個重要功臣,是有「印度憲法之父」之稱的阿姆倍伽爾博士(Dr. Bhimrao Ramji Ambedkar)。1956年,他皈依佛教,是復興的里程碑之一;他也不幸於同年往生。因此,今年有不少活動紀念他逝世六十周年。

賤民出身的政府高官

阿姆倍伽爾的一生相當傳奇,擔任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法律及司法部部長,但是他的家族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屬於最低賤的「賤民」,受到社會歧視,被視為不可接觸者(the untouchables),不能接受教育,只可以從事卑賤的工作,可見他要作出過人的努力才可以取得如此成就。

阿姆倍伽爾1891年出生於印度現稱中央邦的地方,是十四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個。他父親在英屬印度軍隊服役,利用自己的職位令孩子可以進入政府學校就讀,但是阿姆倍伽爾和其他賤民兒童在學校仍備受歧視,要與其他同學隔離。1912年,他取得孟買大學的經濟學和政治學學位,當時在賤民中極為罕見;並且得到獎學金到美國和英國深造,成為首位在海外取得經濟學博士資格的印度人,又同時取得大律師資格。

印度賤民備受歧視(圖:balancedachievement.com)
印度賤民備受歧視(圖:balancedachievement.com)

在法制和經濟方面的貢獻

回國後,阿姆倍伽爾曾在政府及大學工作,雖然表現出色,但仍受到同事歧視。到了1920年代,他投身反歧視運動,為賤民爭取政治及社會權益,陸續取得成果。1935年,他獲委任為孟買政府法學院院長;次年,他創立獨立工黨。到1947年印度獨立,阿姆倍伽爾獲國大黨領導的政府邀請出任法律及司法部部長,由他領導制訂的新憲法於1949年獲得通過。他起草的憲法接近四百條,其中還有上千條具體細則,被稱為「世上最長的憲法」,明文規定禁止宗教、種族、種姓、性別、出生地的歧視,但因為高階種姓極力反對,一直未能徹底執行。1951年,由於議會暫停審議他提出的《印度教法典議案》(闡明繼承法和婚姻法中性別平等),他辭去部長職務。

作為經濟學博士,阿姆倍伽爾對印度的經濟政策也有重大貢獻,並且以經濟學的角度剖析種姓制度的流弊,指出以階級作為勞動力的分工方式,會損害經濟發展。1951年,他創辦印度財政委員會,以釐訂中央與各邦的財政關係。他在委員會中反對向低收入人士徵收入息稅,倡議以土地收益稅和消費稅來穩定經濟。在印度的土地改革和各邦的經濟發展方面,他均舉足輕重。他有關自由經濟、工業化、投資於農業、穩定盧比幣值,以至提倡婦女平權、教育、公共衛生和家庭計劃等主張,均對印度影響深遠。

他往生後,獲國人尊稱為「巴巴薩海布」(意即「爸爸先生」),成為賤民階級的典範和精神領袖;那格浦爾的國際機場也命名為巴巴薩海布‧阿姆倍伽爾博士國際機場,以紀念他的貢獻。

(圖:balancedachievement.com)
(圖:balancedachievement.com)

打破宗教藩籬 踐行佛陀信念

不過,阿姆倍伽爾對佛教的貢獻不亞於政治層面。他出生於印度教家庭,童年在父親鼓勵下閱讀了不少印度教經典,但是他認為,賤民要獲得完全自由的唯一出路,是在心理上消除種姓制度的束縛,這必須從宗教入手,放棄教義與種姓制度配合的印度教。他曾考慮皈依錫克敎,因為該教主張反抗壓迫,但是與錫克教領袖會面後,他發現自己在錫克教中,仍可能屬於次等的地位,不符合他的平等理想。於是他轉向佛教,後來表示,自己深信社會要完全消除歧視,需要自由、平等和博愛等價值,並指他的信念並非來自法國大革命,而是來自佛陀。

到1950年左右,阿姆倍伽爾前往錫蘭(現稱斯里蘭卡)出席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其後他在印度浦那捐建了一座佛教精舍,並且撰寫過佛教書籍《佛陀和他的佛法》(The Buddha and His Dhamma);1955年,他更創辦了印度佛教協會。跟斯里蘭卡僧人薩達蒂達會面後,阿姆倍伽爾1956年10月14日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場皈依大典。他與妻子和約五十萬名賤民追隨者接受三皈五戒,正式成為佛教徒。不過,只是個多月後,他就在印度德里的家中病逝。他的喪禮按佛教儀式於朝帕蒂海灘舉行,有約一百萬人出席;其後,當地立即舉行了一場讓出席者皈依的大典。

位於印度勒克瑙的阿姆倍伽爾紀念公園內的雕像(圖:By Kg.iitb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2795197)
位於印度勒克瑙的阿姆倍伽爾紀念公園內的雕像(圖:By Kg.iitb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2795197)

復興佛教 後繼者眾

雖說有五十萬人跟隨阿姆倍伽爾皈依,當時不論是印度國內或佛教界均不重視此事。但時至今日,大家終於改觀,了解到他的深遠影響,因為他的推廣令大量印度人重燃對佛學的興趣,到現代不少人權運動分子仍會仿效阿姆倍伽爾1956年的做法,舉行皈依大會。例如2007年5月27日,在印度孟買一個跑馬場內,就有近十萬名部落居民和賤民舉行皈依大典。估計目前印度已有四千萬至五千萬賤民信奉佛敎,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之中。有學者甚至估計,由於印度逾二億二千萬的賤民對阿姆倍伽爾極度尊崇,加上印度教不可能放棄種姓制度,最終所有賤民都會改為信奉佛敎。有些印度佛敎徒視阿姆倍伽爾為「菩薩」,不過他從來沒有這樣形容自己。

阿姆倍伽爾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同樣有增無減,印度所有現在活躍的政黨均對他推崇備至,視他為真正的國家領袖。雖然他消除種姓制度和歧視的理想仍未能達成,但是他的事跡說明了,修持佛法不單對自身有幫助,也可以應用於政治和社會事務上,而這正是今年眾多紀念阿姆倍伽爾皈依和逝世六十周年活動要探討的課題。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