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新挑戰‧新對策 —「21世紀比丘尼與佛教教育的展望」座談會略記

嘉賓輪流發表高見(左起:劉雅詩居士、見晉法師、衍慈法師、悟因和尚尼、淨因法師、衍空法師、宏明法師、楊駿業居士)
嘉賓輪流發表高見(左起:劉雅詩居士、見晉法師、衍慈法師、悟因和尚尼、淨因法師、衍空法師、宏明法師、楊駿業居士)

21世紀,物質進步,資訊發達,不同文化互相影響又互相衝擊。在這個有危也有機的年代,佛教界要如何契合社會、契合人心,方能成功弘法利生呢?本年3月28日,港台兩地多位大德法師及居士,參與了東蓮覺苑弘法精舍舉辦的「21世紀比丘尼與佛教教育的展望」座談會,就這方面各抒己見、交流討論。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淨因法師率先發言,謂以往佛教教育主要是傳統知識的傳授,實用課程不多,但正如醫生為社會大眾治病一樣,佛弟子要服務的也是社會大眾,故佛教教育必須與社會相關。有關方面第一步應做好「市場調查」,了解人們需要甚麼,再調適佛教教育的內容及方法,培養佛弟子實際幫助眾生的技能。

覺醒心靈成長中心住持衍空法師,認為很多華人佛教徒只是念佛或參禪,但其實漢傳佛教還有其他不同次第。我們一方面應重新發揚漢傳固有之學修次第,一方面應留意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興趣,學習因勢利導。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教務長宏明法師表示,21世紀的社會、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出現巨大變化,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教界人士須要發大願,實修實證,好好結合信仰與學術、經典與實用、個體與僧團。

台灣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和尚尼,首先指出現在佛教界的大部份資源,仍然掌握在比丘手中,對比丘尼不公平。而21世紀的比丘尼不能只懂得佛教的事相,更須學習義理。除了修學戒、定、慧三學外,還要充實對世間的認知,培養深廣的眼光及洞察力,找到佛教和現代的交接點,運用正法思維,貢獻解決之道。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住持衍慈法師,首先分享了自己初抵香港時資源缺乏的情形,然後提出「教學相長、解行並重、律儀為基、三學增上」的佛教教育總綱。

香光尼眾佛學院導師見晉法師,主張改革傳統僧伽教育重視個人而忽視團體的問題,同時以法自利及以五明利他。過往僧人只能在傳統佛教圈子內發揮作用,故應加強僧團與現代社會的互動;善用佛教宗派的多元化,接引不同的人。

慈輝佛教基金會楊駿業副會長說,一般在家眾應做好自己的世間工作,以提供資源予法師培養人才或弘法。不過某些事務,由居士負責,或居士與法師一起處理,效果可能更佳。

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劉雅詩導師,覺得漢傳佛教改革緩慢、教育停滯不前,故應集合在家、出家四眾的力量推動改進;了解社會需要,加強師資培訓,為學生提供出路,吸納各方人才。

講者輪流發言後,接受現場觀眾提問。有觀眾建議佛教應拓展病患關懷服務;劉雅詩導師回應道,佛教若組織多元化的活動,如青少年班、兒童班,乃至單親家庭輔導等社會服務,將更有利接引大眾。

是次研討會主題圍繞比丘尼,講者和觀眾一度為比丘尼的資源及待遇問題作出熱烈的討論,氣氛緊湊。最後,衍空法師指出香港是一個男女平等且充滿機會的地方,不論在家、出家,男性、女性,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起來為佛教出一分力;淨因法師附和說,只要是好醫生,人們不會計較是男醫生或女醫生。

當晚活動超時結束,但大家意猶未盡,仍留在弘法精舍討論了一段時間。誠然,新世紀弘法大業並非單靠少數人一蹴可即,而需集思廣益,長期耕耘。唯願所有四眾弟子都「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群策群力貢獻佛教。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