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斷執、移執與轉念──禪公案符號之能指

上課的時候,我跟學生談及禪公案語錄的特色。學生回應踴躍,有些認為是「大師才聽得懂的話」,有些說是「不合邏輯的『邏輯』」,有些說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對話」,更有同學說是「古代禪林的摩斯密碼」等等,妙趣橫生。於是,我跟他們說了一個故事。

*****************

不久前,我坐上一輛巴士,準備前往開會。巴士司機在一個轉彎路前加速,要在紅燈前衝過路口,此時,一輛響著警號的消防車突然從後趕來,巴士司機見狀立即煞車,讓消防車先行通過。這一記煞車,引來乘客一番狼狽和叨咕,亦引起坐在上層最前排、正在「觀景」的一個約五歲男孩的好奇:

「爸爸,為何巴士會突然停車呢?」男孩望著消防車的背影,問。
「因為要讓消防車先行。」他爸爸平淡地回應。
「為何要讓消防車先行呢?」
「因為消防車響著警號。」
「為何消防車響著警號呢?」
「因為他們趕時間。」
「為何他們趕時間呢?」
「因為要去救火。」
「為何要去救火呢?」
「因為有人家裏發生火警。」
「為何有人家裏會發生火警呢?」
「因為他們不小心。」
「為何他們會不小心呢?」
「……」

爸爸似乎回答得累了,顯得有點不耐煩。我坐在他們後座,微笑了。男孩具備一般兒童的好奇,但好奇得很懶,每每在爸爸的答案中再加上「為何」,便形成一道新的問題。

在對話中,爸爸意識到,男孩追問的依據,建基在他的回答之上,由是,他如不作回答,或可斷除男孩窮尋覓問的欲望。可是,男孩仍然不願罷休,一直叫叫嚷嚷,沒完沒了,直到下車。

男孩這種行為,是尋常童真的表現。「求問」緣於「追尋真實」,「追問」緣於「所得不足」。撇除童心好奇,將這種行為類比,窮尋覓問、單純以別人的回答作為真實本體的全部,正如古代禪林中未開悟的學人,因不明事理,心受妄障而有所迷執。本著諸法妙理非關文字的要義,禪僧以不同方式回答,力圖杜絕學人的迷執。

我們知道,芸芸公案語錄中,記載了不少師徒間的對話,不少更「風馬牛不相及」,似毫無邏輯分析的空間。一句「如何是佛」,引來千奇百樣的回答,諸如「苦」(〈汝州南院禪師語要〉)、「天長地久」(〈雲峰悅禪師初住翠巖語錄〉)、「蘆芽穿膝」(〈舒州法華山舉和尚語要〉)、「鋸解秤鎚」(《白雲守端禪師語錄》)等;一句「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換來吆喝棒打;一句「如何是清淨法身」,甚至得到「屎裏蛆兒」的回應 (〈濠州思明和尚〉《景德傳燈錄》),實在耐人尋味。

禪林中,「如何是佛」、「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如何是佛法大意」是學人對禪僧開展對話的提問,具「慣常性」,跟一般孩童問父母「為何」無異。學人提問,冀獲答覆,以順藤摸瓜,而終得開悟。可是,盲目以別人的回覆,當作達到正覺道路的唯一方法,在禪宗看來,只是順藤摸「藤」,饒無出處,亦顯示其心受妄執與疑惑之障蔽而不自知。追問情境如下圖:

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指文字為指向佛法奧義和禪理真髓的工具之一,而非真諦之所在,故不能執於文句言詮。其提倡親證親悟,以消減學人單純以哲理邏輯、文字來覓尋真象之傾向,故認為覺悟不假外求,把典籍中的佛理禪義拉到生活實踐中。

在禪僧看來,「如何是佛」、「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等問題,是「假於外求」的舉措。他們認為佛法直指人心非關文字,面對這些問題,便不能導以理智尋思,只能用「非分析性的文字」貫徹「不立文字」,以「非邏輯性的答案」顯示解決執念的辦法,結果,在唐代禪宗大盛期,出現問東答西,匪疑所思的對答生態。然而,禪僧「風馬牛不相及」的答案,背後的共性其實就是「非分析性」與「非邏輯性」,也就是說,「風馬牛不相及」地回答,本來就是實踐禪理念的具體操作,是傳授學人禪理的實際符號(symbol)。

那麼這些符號,具有甚麼特定意義的作用呢?即具有何種「能指」(signifier)呢?簡單歸納,最少有三種。

(1) 斷執-直破妄思

這種方式表現在師徒間的對話,一般都以動作結束。如唐代的臨濟義玄(?~867)很多時在學僧問道後,以「大喝」回應,讓學僧無法追問下去。[1] 同期的德山宣鑒(782~865),強調「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五燈會元》卷7) 。據載,有僧只作禮拜,仍未開口問,便被宣鑒棒打。僧人問故,宣鑒直斥「待汝開口,堪作什麼」,表示動念說話跟開口說話本質都沒有分別,因已失卻真義 (《景德傳燈錄》卷15)。在禪林中,這種「問聲未絕,和尚便打」、「喝棒交加」、甚至「當面一唾」的舉措(如南岳山福嚴文演禪師),記載不少,這恰恰展現禪僧堵截學人的妄執思路,繼而中斷他們對事物或事理固執不捨欲念的旨趣,具有「斷執」(斷除執著) 之能指。

(2) 移執-焦點轉移

這種方式或依賴文字,或依賴動作,目的都是把學僧求問的焦點轉移,如「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庭前柏樹子」(趙州從諗禪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舉起茶匙」(襄州歷村禪師)、「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洞山守初禪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曰:寸釘入木」(雲峰悅禪師)、「問:如何是道?師云:夏天多雨水,秋後滿田黃」(滄州米倉禪師),單就文句解讀,這些回答最具「風馬牛不相及」的特色,但這種特色在禪語錄中卻是最為多見。禪僧答學人以外物指向,把學人的執問,透過外物分散追尋之方向,同時亦示之學人,答案就在其身邊,毋用窮尋覓問。故而,在一定程度上,這種焦點轉移的舉動,實質又是表達觸類皆道、立處皆真、性在作用等禪宗重要思想的符號,具有「移執」(移減執著) 之能指。

(3) 轉念-引導內省

引導內省一般以反客為主的方式,令學人原本的主導角色突然發生轉移,反問為答,停止外求而進行內省。如「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即今是甚麼意?」(馬祖道一禪師,載《江西道一禪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安曰:何不問自己意?」(懷讓禪師,載《楞嚴經宗通》)「問:如何是佛?師云:如何不是佛?」(臨濟慧顒禪師,載《汝州南院禪師語要》)、「歸宗因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向你道還信否?」(歸宗智常禪師,載《宗鑑法林》卷11),等等。引導內省,目的在於引領學人反外為內,協助學人止於外求而轉念內省,妄根驀斷,其心便能趨於實相之觀,以達證悟,具有「轉念」(化滅執著) 之能指。

這三種符號,各有所用,依禪僧及學人的關係而設定,可以說是禪語錄「風馬牛不及」成因的解釋。禪宗認為,人因為各種妄執而生發煩惱。套用於今天的生活,這些妄執可說是一種「心理垃圾」。這種心理垃圾積聚多了,久未得以清除,就會沉澱,障蔽自性。

話說回來,面對面前這位五歲男孩,假如你是他父母,你又會用甚麼方式幫助男孩呢?以下不妨依據上述三種符號,想像一下套用的情況:

「爸爸,為何會突然停車呢?」
「因為要讓消防車先行。」
「為何要讓消防車先行呢?」
「因為消防車響著警號。」
「為何消防車響著警號呢?」
「因為他們趕時間。」
「為何他們趕時間呢?」
「因為要去救火。」
「為何要去救火呢?」
「因為有人家裏發生火警。」
「為何有人家裏會發生火警呢?」
「因為他們不小心。」
「為何他們會不小心呢?」

(1) 直接破執

「你問很多了,要休息,不要再問了。」
(獲得的可能結果:「為何不要再問呢?」)

(2) 焦點轉移

「你看看,小熊在巴士廣告向我們招手了。」
(獲得的可能結果:「啊呀,是呢……小熊好可愛……為何他們會不小心呢?」)

(3) 引導內省

「為何你問了這麼多『為何』呢?」
(獲得的可能結果:「因為我有興趣知道囉。」
「為何你有興趣知道呢?」
「因為我……」)

哪種方式最具即時效益,哪種方式最具長遠效益,相信你會有個人的意會吧?

*****************

下課了,此時一位學生站到跟前對著我傻笑,我一邊收拾物件,一邊問:「記得甚麼時候要交習作嗎?」

她突然興奮地說:「天長地久!」

我呆一呆,汗顏了。


[1]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收於《古尊宿語錄》卷四) 載「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便喝」的類似文字甚多,爾後禪僧模仿這種方式亦比比皆是。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