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死亡無懼,樂活當下──凌果祖古仁波切與謝建泉醫生對談

凌果祖古仁波切指活在當下,生死皆安樂。
凌果祖古仁波切指活在當下,生死皆安樂。

去年,「世上最快樂的人」詠給‧明就仁波切在港進行了「遇見快樂 I」系列對談,廣受好評。今年,主辦機構德噶香港禪修中心再接再勵,舉行「遇見快樂 II」系列座談會。

「遇見快樂 II」主講者為凌果祖古仁波切(Ringu Tulku Rinpoche),他長期擔任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H.H. Karmapa Orgyen Thrinle Dorje)之英文翻譯,著作頗豐,例如《處理情緒》、《懶惰喇嘛看菩提心:喚醒慈悲與智慧》、《懶惰喇嘛看皈依:尋找目標與道路》等,是次活動副題「與恐慌共舞,和忿怒共坐」也是來自仁波切其中一本著作的書名。仁波切是當今藏傳佛教噶舉傳承的偉大上師之一,足跡踏遍歐洲、美國、加拿大、澳洲、亞洲,至今已在全球巡迴講學及教授禪修超過20年。

大會希望透過仁波切與數位享譽盛名的嘉賓對談,引導大家探討自己的內心世界,並透過禪修的力量,令我們的生命更放異彩,讓我們再次「遇見快樂」。

死不足畏

從10月23日開始一連三晚的座談會,第一場主題為「禪修陪伴死亡」,請來了生死教育學會創會會長──謝建泉醫生擔任對談嘉賓;臨床心理學家、公共衞生哲學博士候選人──張依勵小姐擔任主持。

主持人張依勵小姐(右)帶動觀眾一起舉手,回答謝建泉醫生(左)關於死亡態度的問題。
主持人張依勵小姐(右)帶動觀眾一起舉手,回答謝建泉醫生(左)關於死亡態度的問題。
本港首位失明女作家兼音樂創作人──汪明欣小姐為大會獻唱
本港首位失明女作家兼音樂創作人──汪明欣小姐為大會獻唱

當晚活動甫開始,謝建泉醫生即詢問現場觀眾對死亡的看法,經過舉手估算,大部份人都覺得80歲時離世最好,最佳死亡地點是自己家中,最受歡迎的死亡方式乃於睡夢中過身,多數觀眾希望獨自死去、不想有人陪伴。

凌果祖古仁波切開示,生命是一個循環,而生死只是當中的轉變過程。每個人都必然會遇上死亡,無法否定。人們之所以懼怕死亡,蓋出於不安全感,恐懼痛苦、轉變。其實,變化(無常)是必然的,我們身心每分每秒都在生滅變異,如同生死。然而,變化只是變化,明白變化無可避免,反而能鬆一口氣,放下對變化的抗拒和對不變的期望。正如噶舉派祖師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1052─1135)云:「我初畏死,入山靜修,久觀無常,今不畏矣!」活在當下,才會感到快樂;抱著不當的期望,只會障礙我們欣賞身邊的事物。

預則立,不預則廢

仁波切指出,只要了解死亡並準備充足,死亡並不可怕。正確預備死亡,即正確預備生活。生、死皆無常,我們不知道自己何時何地撒手人寰,故活著時便要把握時間準備。

導致我們死亡的原因有很多種,死亡過程有快有慢。謝醫生自謂喜歡「慢慢死」,因有較多時間準備;但死亡無法預料,故他會作「兩手準備」,平時就寫下給家人的遺言──他雅稱為「情感家書」,訴說如何愛惜家人、祝福家人等等,以防自己突然離世、示愛不及。他笑言這家書每隔一段時間便要更新一下,因為家人進入不同階段,對他們的期望與祝福都要相應修改;但卻無須浪費家書的篇幅去寫遺產問題,蓋法例早已規定了遺產的分配方法。

苦由心生

謝醫生說道,因疾病而過身的人,臨終前除了承受生理痛苦,還得面對心理痛苦。其實,現代醫學已能把病人的痛楚大大減輕。例如末期癌症的病人中,三分一不太感到痛楚;三分一感到普通程度的痛楚,能以一般止痛藥鎮痛;三分一劇痛的,也能用嗎啡消除八至九成的痛。剩下的最大問題,就是病人的心理痛苦。而要應付心理痛苦,則有賴病人平時的心靈修養。

「我們花很多時間照顧自己的健康,為何不照顧死亡呢?」謝醫生認為,「活好當下」就是善用生命、準備死亡的良方。

生死事大,吸引了許多觀眾
生死事大,吸引了許多觀眾
身體多處殘缺仍歡喜自在的天噶仁波切(Tenga Rinpoche,1932-2012)
身體多處殘缺仍歡喜自在的天噶仁波切(Tenga Rinpoche,1932-2012)

樂在當下

仁波切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家人,兒子意外離世,鄰居約定一起前往探望、安慰其父母,卻發現他倆跟平時一樣開心,大惑不解。他倆解釋,由於每個人都可能隨時過身,所以他們早已承諾,現生會盡力善待彼此。而且,他倆沒有兒子時,本來就很快樂;生了兒子,更快樂;現在失去了兒子,只是回復過去未有兒子的狀態,仍然很快樂。

此外,仁波切舉了另一個例子:本年3月圓寂的噶舉派一代宗師──天噶仁波切(Tenga Rinpoche),他生前受糖尿病影響,失去了一隻眼睛、一條腿和幾根手指,但他仍常笑面迎人,更曾提及慶幸自己一生沒甚麼障礙。臨終前,還在發送手機訊息,向世界各地的朋友道別呢!

由此可見,心態可以改變現實的不幸,讓我們持續快樂。仁波切進一步說,心的本性在生、死、睡、醒的時候都不會轉變。覺察心性的微細經驗,就是禪。禪並不神秘,禪是自然,是不追逐過去、未來,放鬆身心,當下便能快樂自在。過去已過,未來未到,唯一可把握的就是現在。這並非說不應計劃將來,只是無須經常計劃。活在當下、享受當下,壓力、緊張、擔憂等都將自然釋除。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