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漢藏淨土法門要義

淨土法門在漢、藏兩地,都廣為眾多佛弟子奉行。漢傳佛教中,淨土行者多以念佛為主修(或輔以念誦相關經咒),且多數是求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另外也有求生琉璃、兜率淨土的),故淨土法門在漢地逕被稱作「念佛法門」、「彌陀法門」。

藏傳佛教行者,除了極樂、琉璃、兜率淨土外,還可能求生觀音菩薩的普陀淨土、蓮花生大士的鄔金淨土、金剛瑜伽母的清淨空行剎土、時輪金剛的香巴拉淨土等等;法門不限於念佛、誦經、持咒,還有密乘的本尊觀修,乃至任何善業、修持,只要發心為生淨土而行,皆是廣義的淨土法門。

不論是依止漢傳或藏傳,部份淨土行者可能偏重口頭念誦或法會儀式,忽略修心修德。事實上,漢藏經典雖然均記載了專念佛號,十念乃至一晝夜即能往生,但同時也記載了往生須具備其他條件。

例如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也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由上可知,往生淨土還需要發菩提心、廣作善業。即使是下輩往生,也不能缺少發心。這與十念往生之說看似衝突,但佛語必屬諦實,兩者均不可能虛假。筆者私忖,專念佛號應即具備往生淨土的基本條件,但若發心、願力、資糧不夠,則容易被違緣所障,兩個層面並無矛盾。從許多淨土公案中可見,行者臨命終時可能受到鬼神幻象、親友眷屬、貓狗畜牲等影響,無法提起正念;甚至有些例子是無故忘失佛相、佛號,無力作任何修持的。因此,漢藏諸師皆不以念佛一天為足,而反覆敦促弟子勤加修習、止惡行善。

藏傳佛教傳統上認為往生淨土需具備四因,包括:

一、明觀淨土:經常憶念、清晰觀想淨土種種莊嚴,以及其中諸佛菩薩主尊、眷屬身相。這是往生的所依。

二、淨障積資:淨除業障、累積資糧,即常生慚愧,懺悔惡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往生的正因。

三、發菩提心:願度遍虛空一切有情同登淨土之發心。這是往生的輔弼。

四、發願迴向:發願以自他聖凡三世一切善根,普皆迴向眾生得生淨土。這是往生的助緣。

上述四因,源於藏文《無量光淨土功德莊嚴經》:「阿難陀,任何眾生屢屢意想彼如來相,累積眾多無量善根,以菩提心迴向、發願生彼世界,彼等臨命終時,如來、應供、正等覺無量光佛為無數比丘眾所繞,現於其前。彼等見世尊無量光佛已,以極淨信心而歿,即能往生極樂世界。」其中,發菩提心、發願迴向都需要利益眾生的意樂,淨障積資則包括了斷惡修善的實踐。

藏傳佛教認為菩提心就是最殊勝的淨土法門,有清淨心自然感生到清淨之地。例如切喀瓦大師(Chekhawa,1101─1175)發願到地獄度眾生,並無求生淨土,圓寂時淨土的景象卻不由自主地現前。

切喀瓦大師的名著《修心七義》提及:「大乘遷識法,五力重威儀。」所謂「五力」,包括:牽引力(恆時不離菩提心)、白法種子力(廣行眾善及修持)、對治力(懺悔及對治惡業)、發願力(這裡指發願為眾生受苦)、串習力(平時培養善的習氣)。表面看來,「五力」與淨土沒有關係,但大師本人正是這樣修習而往生的,歷代祖師亦承許此乃最殊勝的淨土法門。

偈中提及的「遷識法」(頗瓦法Phowa),是密宗一種把心識遷移往淨土的法門。不少漢人對此趨之若鶩,競相追求修習此法的成功「徵兆」。然而,若其心不正,即使修持有甚麼「徵兆」出現,也不一定能往生;「五力」就好比菩薩乘中的「遷識法」,對往生更有保證。

帕邦喀大師(Phabongkha,1878─1941)於《掌中解脫》指出:「我們往往對hik、phat之類的遷識法(密宗遷識儀軌須唸誦此等咒字)很重視,並將出現遷識前兆看成是了不得的事情;其實,就算我們不修任何所緣(不作任何觀想),多唸幾次hik,頭頂上也會出現遷識前兆等。這是風(氣)的活動,並不稀奇。修心遷識法中,雖沒有hik與phat,但卻是所有遷識法中最深奧者。修其他遷識法難說是否能在臨終時關閉惡趣之生門;但如能以五力而往生,則保證不墜惡趣。」

總而言之,我們切莫以為單靠口頭唸誦或事相儀式,便一定往生有份,淨土法門作為大乘佛法之支分,必須具備良善發心,才能發揮最大效益;也不要誤解肆無忌憚地放縱身語意,仍必然能「帶業往生」。歷史上「帶業往生」的案例,都是臨終至誠懺悔、繫念善法而成就的,但若日常缺乏善的習氣,臨終時則不一定遇上善緣,甚至未必會有真誠的善念。無論如何,都離不開一顆清淨心──八萬四千法門,要旨莫非「自淨其意」。

※ 本文作者為香港能仁書院客座助理教授,本港多個藏傳佛教道場之譯者、幹事、顧問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