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為什麼有自唔在,攞苦來辛?

要數近來城中熱話,「苦行」大概位居三甲。事緣一批「八十後社運青年」,因為抗議政府在一遍反對與爭議的聲音中,強行上馬將耗資669憶的「廣深港高速鐵路」(以下簡稱「高鐵」),而決定以「苦行」明志。而所謂「苦行」,也不複雜,「八十後社運青年」就是沉靜肅穆地手持着種子和白米,四秒一步,每廿六步便下跪一次,如此周而復始的,一連三日圍繞着立法會,希望以行動感召在上位者以及廣大的群眾。

事實上,這批年青人的確感召了不少人。上周六,在這批苦行少年的引領下,更有四百多名市民自願加入苦行列,以廿六步一跪的方式,苦行至特區政府總部。或許,我們會問:為什麼看來如此簡單、俗語所謂「有自唔在,攞苦來辛」的動作,能夠打動這麼多人?或許,我們可以從政治動員策略的角度理性地指出,苦行之所以成功,在於它能夠以最簡單的方式感召群眾,而動作本身的門欄也不高,讓群眾也能夠參與其中。然而,我倒覺得今次苦行之所以感人,其實在於其宗教性。

回顧佛教的傳統,其實我們並不會對苦行感到陌生。事實上,佛教史上最著名的苦行例子,正是釋迦牟尼本人。在覺悟之前,釋迦牟尼為求正覺,便曾忍受飢餓痛苦,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當然,釋迦牟尼最後還是放棄了苦行,並認為通過苦行無法達到解脫。不過,在佛教史上苦行者還是前仆後繼,而主張「中道」的佛陀,也不見得完全否定苦行。事實上,他跟他的僧團所過着的清修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苦行。 釋迦牟尼所放棄的,大概是極端的苦行,而非所有的苦行 。

就苦行者自身的體驗而言,苦行大概有助實踐者對外在條件的依賴,並有機會調整自身的習氣,清淨身心,無欲則剛。但與此同時,苦行也有感召他人的作用,而歷史上其中一個著名例子,便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大迦葉「度貧婆生天」的故事。

話說有一次,佛陀與弟子在舍衛國的時候,大迦葉就經常出入王舍城,布施福祉。他出外化緣時,總是遠避富豪而選擇貧窮之家。在王舍城中,有一位貧窮的老婆婆,既無親無故,也無家可歸。 她常常衣不蔽體,食不得飽。有時,富家的傭人會將洗米的水汁倒在老婆婆的身旁,而老婆婆則會趕快用破瓦片去接受那骯髒的米汁來充飢。大迦葉得悉老婆婆的苦況,特意前去探問。見到尊者親來探問,老婆婆一則是喜,一則是不解:她覺得已經沒有比她再貧窮苦惱的人,尊者為什麼還要她供養他,他應該先來設法救濟她!大迦葉卻回答道:「在這個世上最尊貴最仁慈的人莫過於佛陀,或者是沐浴著佛陀教化的人!今天,我就是為了救濟你的貧窮,才特地來向你乞食。我也想用物質來幫助你,雖然這 樣可以免你一時之苦,但那會更增加你的貧窮。不如你隨便把身邊的一點東西布施我,你以此功德,來世一定可以生在富豪的人家,或是生到天上,享受比較久的快樂。」老婆婆為尊者的所感動,法喜滿溢,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竟將瓦片裏剩下的米汁捧給尊者,尊者也恭恭敬敬的把它接過來,並立即把米汁喝乾 。

佛家喜講「眾生平等」,但如何才能體現「眾生平等」?大迦葉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向貧苦的眾生作出了具體的示現。而最重要的,是他以行動為眾生帶來了希望。或許,八十後青年的苦行之所以能動人心,也在於此。

不過是給苦行的你們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