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皈依也多謝?──兼論藏傳佛教的皈依觀念

格魯派皈依境。皈依境是行者修誦皈依文時,觀想在自己前方的三寶、三根本大集合。很多大德都提醒,不要把世間鬼神觀想在皈依境中,否則即可能違犯皈依戒。圖下繪有梵天、帝釋、四大天王,由於都是世間護法,故被繪於淨土宮殿圍牆之外。
格魯派皈依境。皈依境是行者修誦皈依文時,觀想在自己前方的三寶、三根本大集合。很多大德都提醒,不要把世間鬼神觀想在皈依境中,否則即可能違犯皈依戒。圖下繪有梵天、帝釋、四大天王,由於都是世間護法,故被繪於淨土宮殿圍牆之外。

藏  文:སྐྱབས་སུ་མཆི།
羅馬拼音:kyab su chi
漢文意譯:皈依;萬分感激

(按:k為不送氣清音,唸如普通話的g;kyab su chi音近粵語「甲淑癡」。)

之前筆者介紹過藏語中「多謝」的兩種說法:「大悲」和「大恩」,[1]都跟佛法概念有關;此外還有一種更高敬意、更客氣的表達方式:སྐྱབས་སུ་མཆི།(kyab su chi),字面直譯是「皈依」,同樣與佛法相關。

我們經常會聽到藏人唸誦la ma la kyab su chi(皈依上師)、sang gye la kyab su chi(皈依佛)、choe la kyab su chi(皈依法)、gen dün la kyab su chi(皈依僧)。以kyab su chi向人致謝,則是比喻對方幫了自己很大的忙,就像成為了我的皈依處或依怙主。這時kyab su chi在漢語應該意譯作「萬分感激」之類。


為何要皈依上師?

讀者也許留意到,漢傳佛教一般說皈依佛、法、僧「三寶」,為何藏傳佛教多出一個皈依上師呢?

蓋因藏傳佛教很重視敬師,認為我們沒福緣親見佛陀,端賴上師才有機會聞法,更必需上師授權、引導才能修習殊勝的密乘,故須皈依上師。

不過,部份弟子誤解藏傳佛教主張上師高於佛陀,以訛傳訛,遂導致其他傳承誤會藏傳佛教背離佛祖、個人崇拜……

格魯派宗座法王於《供養上師法‧樂空無別》經驗引導中指出:「雖然事實上無與三寶分離之上師,上師正攝於佛或僧之中,然因上師乃三寶之引見者及能令我等心中得三寶之加持,故最初特別皈依上師。」

事實上,藏人說的是「敬師如佛」,從來沒說「師勝於佛」!佛陀已經是最圓滿的覺者,上師即使開悟了,充其量等同佛陀,總不可能更勝佛陀,否則即意味存在著比佛法更殊勝的教授。《供養上師法‧樂空無別》經驗引導曰:「汝不應視上師為較佛尤勝之士夫。我有位西方朋友,他曾告以朝聖途中有人真視上師為更勝於釋迦佛本身者,並對此說不喜,我亦以為然。若人視佛較自己上師為劣,此甚不好……上師是一個人,是我們與之親近並有師徒關係的人,只有通過上師我們方能聽受教授……因此對我等而言,最有恩者厥為上師。」


藏傳皈依處有六個?

藏傳佛教的顯宗跟漢傳佛教一樣,只皈依「三寶」(佛、法、僧);[2]藏傳密宗則於此之外,增加皈依「三根本」(上師、本尊、空行)。有些漢人對此大惑不解,為何皈依處由三個變成六個?這是否違反了佛法原則?

Yukhog Jadral Choeying Rangdrol大師(1872─1952)《前行遍集論》解釋:「總體而言,諸上師不外乎佛寶或僧寶,但個別而言,於己親賜成熟解脫教授(灌頂、導引)之上師,恩德尤大,故了知其為加持根本而趨皈依;一切寂忿本尊不外乎佛寶,唯自己投花所中本尊,過往多生多世已有因緣,故了知其為成就根本而特別受持;所有勇父空行皆想為持明內僧伽而趨皈依,然於己特別親近者,了知其為除障根本而修持、供養。」

故知,「三根本」不離「三寶」。密宗基於實修方便,才強調「三寶」中與自己關係最密切者,名之為「三根本」。三皈依與六皈依,本質相通,純粹是開合不同。


慎持皈依戒

無論如何,以「皈依」kyab su chi向人道謝,只是一種恭敬的措辭,並非真的要皈依某人。

不管是三皈依或六皈依,皈依的對象必需是出世間的聖眾,而非世間任何的天人鬼神。因為鬼神充其量只能以其小神通,滿足我們短暫的世間需求,卻無法幫助我們解脫;他們自己也身陷輪迴之中,此生歿後還將繼續生死流轉,而且仍有著貪、瞋、痴、妒、慢等煩惱,今天對其禮拜獻供而獲得幫助,明天不慎惹毛了他們便會遭到報復……總之,世間鬼神不堪作為究竟的皈依處。

至於佛法僧三寶,則已斷盡煩惱,具足功德,解脫輪迴,並有無量慈悲、智慧、方便善巧,堪能引導眾生同登彼岸,故值得我們皈依。皈依三寶後,即須持守皈依戒,不可依止世間鬼神。《大般涅槃經》有言:「皈依於佛者,是真優婆塞,終不更皈依,其餘諸天神;皈依於法者,則離於殺害;皈依聖僧者,不求於外道。」

若違犯了皈依戒,便會失去皈依的加持。古印度有一長者,誤入尸陀林(墳場)迷路,他口誦皈依偈,避免了非人的傷害,而且天上出現一道光芒指引其出路;但途中他向一尊外道神像敬禮,光芒就消失了……

皈依是一切佛法修持和戒律的基礎,若無皈依,修行便會事倍功半,而且不得受戒。光是持守皈依,已能不墮惡趣;更能增上修持功德,畢竟成道。因此,古印度超戒寺首座阿底峽尊者(Atisa,982─1054),雖然精通一切顯密教法,卻以教授皈依和因果為主。此二者看似微不足道,但若不能清淨皈依和止惡行善,任何甚深修持都無法成就!

噶當派祖師博多瓦(Potowa,1027─1105)曾批評道:「睥睨顧盼的上座(看似地位崇高的法師),或許尚未入內道佛教徒之列。」筆者私忖,大抵藏地與漢地一樣,存在許多本土鬼神崇拜。若混雜了外道信仰,皈依戒隨即失壞,連帶別解脫戒也無從安立,故祖師指即使具出家相,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弟子。我們身處於儒、釋、道夾雜的文化環境中,更應小心注意。佛教很強調尊重其他信仰,也不反對於別的神明保持恭敬,但不能以外教的神靈或教義(共通的斷惡修善除外)作為究竟依止!


[1] 〈大悲,多謝!〉 ;〈大恩言謝──上師三寶恩與父母眾生恩〉

[2] 顯宗與密宗,漢傳與藏傳佛教,是兩組不同的概念,但很多漢人會將之混為一談。詳見拙文〈藏傳佛教不僅是密宗〉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