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福建鼓山湧泉寺 (上)

從鼓山頂南望大海,海上商船熙來攘往,還可見到遠方隱隱浮現的台灣、澎湖島。
從鼓山頂南望大海,海上商船熙來攘往,還可見到遠方隱隱浮現的台灣、澎湖島。

佛教藝術行腳 – 福建禪宗寺院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
宋‧程顥〈秋月〉

福建鼓山湧泉寺位於群山古木清奇、巨石嶙峋的鼓山半山腰處,漫步於林間羊腸小道處處松林幽竹、幾番轉折迂迴後,柳暗花明,赫見流泉幽壑,令人恍若置身空靈的仙境,使人想起宋代程顥的詩句:「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其所處地勢前面眺臨香爐峰,後依白雲峰。登鼓山白雲峰,峰頂有一巨石,每逢風雨交加,雨勢拍打石面,會發出如擊鼓般的鼕鼕響聲而名之。天朗氣清時,於此約海拔九百米的山巓南望大海,從洪濤巨浪中還可見到遠方隱隱浮現的台灣、澎湖島嶼。

鼓山湧泉寺於唐代建中四年 (783),靈嶠禪師誦《華嚴經》降伏巨龍而建寺
鼓山湧泉寺於唐代建中四年 (783),靈嶠禪師誦《華嚴經》降伏巨龍而建寺

靈嶠誦華嚴 降毒龍建寺

湧泉寺古代曾為一潭,傳說唐代時被一毒龍盤據潭中,時常興風作雨導致莊稼不安。唐建中四年時 (783),郡太守裴冑請靈嶠禪師誦華嚴經,【註:1】龍聽聞佛法後就離開不再騷擾。裴冑於是奏請建立「華嚴寺」,唐會昌法難以後此寺荒廢了七十年。直至五代梁開平二年(908),閩王王審知篤信佛法,於此地填潭重新造寺,並百戲香華恭請神晏禪師(863─939)駐錫,【註:2】鼓山湧泉寺叢林道場於是大興。

神晏國師得雪峰義存法脈,五代時被封為「廣辯圓覺興聖國師」
神晏國師得雪峰義存法脈,五代時被封為「廣辯圓覺興聖國師」

神晏國師 傳燈石鼓

神晏國師得雪峰義存法脈,義存禪師行化於雪峰四十年,法脈下高僧輩出,其中「坐破七個蒲團,怡山振錫;射出一支聖箭,石鼓傳燈」,就是指怡山西禪寺慧稜與鼓山湧泉寺第一代開山祖師神晏。神晏國師是河南開封人,十五歲夜夢梵僧告訴他出家的時機已到,所以就在衛州白鹿山依道規禪師剃度,赴嵩山受具足戒,又遍禮諸山杖錫,後參訪雪峰義存禪師而得傳心印。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恭請神晏禪師駐錫,賜紫衣並號「定慧大師」,閩王過世後,其子王延鈞加封為「廣辯圓覺興聖國師」,【註:3】所以一般都稱神晏為「興聖國師」,而禪師的方丈室則稱為「聖箭堂」。【註:4】

鼓山湧泉寺現在的建築大體維持明清格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圓通殿、鐘樓、鼓樓、藏經閣等殿堂
鼓山湧泉寺現在的建築大體維持明清格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圓通殿、鐘樓、鼓樓、藏經閣等殿堂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賜匾額「鼓山白雲峰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成祖賜名「湧泉寺」。永樂六年(1408)及嘉靖21年(1542)曾遭祝融,建築幾乎全毀,明萬曆47年(1619)重建。清順治、康熙年間陸續修建。康熙38年(1699),敕賜御書「湧泉寺」匾額,至今仍懸掛於天王殿正門上方。現在的建築大體維持明清格局,共有大小殿堂25個,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圓通殿、鐘樓、鼓樓、藏經閣等殿堂,佔地16650平方米,伽藍佈局以大雄寶殿為中心,沿山坡地形層層向上錯落有致。

參訪湧泉寺,最不能錯過的就是著名的湧泉寺「鎮寺三寶」(陶塔、雕版、血經)、與「三鐵」(鐵樹、鐵鍋、鐵絲木)。都是湧泉寺歷史的足跡,也都在歷經滄桑後,還保存至今,每件文物都是此寺在佛教發展歷史上的見證湧泉寺依山而建,由山門進入,見到一付對聯「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充滿禪機意趣的詩偈令人莞爾。

千佛陶塔 鎮寺護法

順著蜿蜒的曲徑而走,正前方豁然開朗的是一個廣場與天王殿。天王殿前面左右矗立一對寶塔,這就是現存最高陶製的〈千佛陶塔〉,陶塔原藏福州龍瑞寺,龍瑞寺毀後,於1972年將此雙塔移到湧泉寺天王殿前。陶塔燒製於北宋元豐五年(西元1082年),二塔立於東者名為「莊嚴劫千佛寶塔」,立於西者名「賢劫千佛寶塔」,是依據《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與《現在賢劫千佛名經》所造,東塔有佛像1092尊,西塔有佛像1122尊,故名千佛寶塔。【註:5】塔身為仿宋代八角九層木構樓閣建築風格,通高8.3米,底座徑1.2米,是湧泉寺鎮寺寶物之一。

寶塔陶塑工藝精湛玲瓏,從塔身主體結構,到細部配件如門窗、塔柱、斗拱、塔簷等,均以陶土分層燒製後堆疊而成,並上紫銅色釉。所有構件皆如木造建築方式,採用榫卯結合,底座為雙層須彌座,須彌座下層基座的角柱雕刻8尊袒胸、肥瘦不一、姿態各異的托塔力士,須彌座上層塑有仰蓮花瓣,其下束腰壼門則飾有奔跑追逐的獅子、麒麟等動物浮雕,以及花卉圖案,設計莊嚴而點綴生動。塔身每層為八面,每面均雕有跏趺佛像,兩座各塑佛像千餘尊。每層塔簷的簷角下各掛一個陶製鈴鐸,簷角上還塑有鎮塔武士或僧人各36尊,體積雖小姿態卻個個英挺威武,栩栩如生。塔簷上細雕瓦當、滴水,簷下的斗拱層層出挑。塔頂剎柱為三重寶瓶葫蘆狀,最上層鑲有寶珠,寶瓶葫蘆剎座為雙覆蓮瓣浮雕。剎柱的八角皆以鐵鎖繫住簷角,無論塔身主體或裝飾配件均精雕細琢,若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岀這是陶製塔。

千佛寶塔底座上並刻有陰刻銘文,【註:6】依據銘文所載之塔名、建造年代及施捨者與工匠姓名,得知此塔建造於北宋元豐五年,當時龍瑞寺僧有當山道乾、監院若觀、與住持傳法、載文共同勸募化緣造塔。東塔為道乾所施建,建於「宋元豐五年,歲次壬戌十月初一日陶塔工匠名高成」。西塔則為閩縣永盛里(今城門鎮梁厝村附近)當地人鄭富與妻子謝三十一娘所捨造。

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國後,就開始有塔的建築,東漢時期綠釉陶燒製的塔樓現在仍保存不少。建造塔的材質有木、磚、鐵、銅、陶、琉璃、石塔等,而造型也多樣化,各種造型中樓閣塔是中國最常見的,分部地域也最廣。但陶製的佛塔保存不易,國內罕見,尤其如此精緻的陶塔,更為稀有。

從天王殿出來,可看到大雄寶殿,廣場的左右兩側各為鐘鼓樓,原建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1936年重建。鐘樓上有一口刻有《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全文的大銅鐘,共有6372個字。是清康熙35年(1696年)鑄造的,重約兩噸。

此時由於大雄寶殿內正在做晚課,不方便進入,我們就先參觀藏經閣。

沿著長廊拾階而上去藏經閣
沿著長廊拾階而上去藏經閣
走廊間裝飾的匾額是清同治九年 (1870)方丈淨空題字「徹覺騰空」
走廊間裝飾的匾額是清同治九年 (1870)方丈淨空題字「徹覺騰空」

沿著長廊拾階而上,經過了閩王祠與伽藍殿。再向上走,就是藏經殿了,藏經殿後有念佛堂、客堂、大悲樓、大寮、庫房、齋堂和祖堂。其相對的西側有印經樓、禪堂、學戒堂和方丈室等。


註腳:

[1] 《鼓山志》p.156,「華嚴開山靈嶠禪師,未知何許人,先是鼓山有毒龍,每作風雨,損人禾稼。建中四年,郡從事裴冑請師遣之。師入山,誦華嚴於潭傍,龍出聽法,遂引去。裴公乃奏請立寺名華嚴。」

[2] 《鼓山志》p.120.

[3] 《鼓山志》p.120.

[4] 《鼓山志》p.120.

[5] 此數字資料來源福建省文物局
http://www.fjww.com/news1.asp?id=180&pd=73

[6] 東塔:「當山比丘道乾為四恩、三有、法界含生,特發誠敬造莊嚴劫千佛寶塔一座,安於大殿前,永為四眾瞻禮,然願常來常值。時元豐五年,歲次壬戌謹題。監院僧若觀、住持傳法、沙門載文。匠人高成。」西塔:「閩縣永盛里清信弟子鄭富與室中謝三十一娘,各為四恩、三有,發心敬造賢劫千佛寶塔一座,舍入龍瑞院大殿前,永充供養。願今生宿世罪業皆除,闔家男女新婦孫侄等,現處當來,善牙增長,次第有情,俱沾利樂。時大宋元豐五年,歲次壬戌十月初一日謹題。緣化僧若觀、勸首住持傳法、沙門載文。匠人高成。」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