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秧秧幼苗,是誰一手扼毀?(上)

幾個月前,筆者完成了「從事創造性生產活動與心理健康之關係──尋找心理健康之道」的研究,也就是探討參與創造活動(creative activity)的作用吧。研究發現:較少從事創造性生產活動者,心理較難健康;反之,心理健康者,多為活躍於從事創造性生產活動的人。

箇中原因是:當人從事創造性生產活動時,過程中會滿足不同方面的需求,解決因缺乏某種需求或不滿足而形成之不愉快的緊張狀態,從而變得愉快或恢復愉快的感覺,心理由是健康發展。

研究進一步顯示,在最少從事創造活動的一成受訪者中,只有25%受訪者的心理健康程度高於平均值;反之,在最多從事創造活動的一成受訪者中,有81.25%受訪者的心理健康程度高於平均值。由此可見,多參與創造活動者,心理一般較健康。

筆者的研究旨在肯定這樣一個事實:創造活動──作為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的方法──能夠彌補人類已失去的自然和諧。人有超越需求,不是創造,便是破壞,兩者二取其一。破壞是危害人類的,是非理性、精神失常(psychological disorders)的,而創造性生產活動則能滿足超越需求,消減人的孤獨與隔離感。此外,創造活動使創作者憑藉作品與他人交流,以滿足社交需求(乃至獲得尊重),而這種展現自身能力的表現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由此可見,從事創造性生產活動可滿足多種人類心理需求,故足以為心理健康帶來正面影響。

然而,香港的創意產業不多,對學生文藝創作的培養很少,年輕人即使學習音樂等藝術科目也往往為現實前途而妥協,(按張五常先生幾年前的講法)在香港能單靠寫作維生的恐怕不過百人,遠不如海外……

如此一來,試問我們的年輕一代又怎能充分發揮人性的創造力呢?也難怪學子的心理問題日益嚴重吧!

《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可是,香港的教育制度乏善,以教授課本知識為本,應試為重,操練為先,學子不僅學業繁重,校園裡埋頭苦讀的氣氛也很迫人。不少學校,在高中的班級上,為了加快授課的速度,也不再設視覺藝術、音樂或體育課,師長們甚至再三勸阻學生修讀此等學科。通識教育的出發點很好,卻難逃公開試的洗禮,學習的都是答題技巧;諸如中史等選修科,其考核內容更多得(又艱澀得)嚇人,與擠壓學子無異。最熱門的科目,要算是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等實務科目吧,正合乎港童素為前途選科的邏輯。功利的校園氣氛,大家可以想想有何利弊吧!

這樣的教育政策,固然可以培養出不少尖子、專才,提高社會的潛在產出。可是,香港萬千學子,有多少人能應付如斯重荷呢?被壓垮的又有多少個呢?精英教育與功利主義使讀書的目的變得單一,學生壓力大,且又不重視生命教育,年輕一代的心理成長障礙重重。

香港競爭大,學生的壓力也大,據悉,逾三成受訪中小學生出現「開學恐懼症」,壓力超標,失眠、頭痛、無精打采成普遍的焦慮症狀,可見學子讀書一點也不輕鬆。倘若仔細審察我們的教育制度,以及不少為師者之態度,也許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港孩心理危機愈益嚴重了!

 (待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