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

【专栏前语】
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禅与人生,同样灵活多变。禅师古德们的对机事迹,哲人智语,在俗世留下雪深指印。诚然,知己难逢也难留,雪有融时迹亦散,万物本在指间生灭,变幻难测,惟觉者境界如火中白雪,禅人虽然留迹,其智慧又岂单纯地拘囿于痕迹形相之中?雪泥禅印,行者足迹,有形无形,悟之殊异,不必在意。反而随顺变化,不守一常,三千世界,总有所获。人生路,纵是长途,纵满雪泥,不妨放下,歇一歇,禅一禅,让自己,不计东西。
【笑】
虎年刚去,兔年跃临。传统兔子予人温驯、活跃、洁净的印象。小时候,每当书包执拾得整齐,功课做得整洁,老师就会在手册上盖上兔印,以示嘉许。小朋友打开手册,看到兔印都会咧嘴而笑,心满意足。于是,兔子又给我们快乐、满足的联想。
小时候这种快乐,简单而纯真。要大笑,便大笑,没有该不该的思量,没有场合的制约,也不需要有仪态的顾虑。笑有很多种,但真正能放开心怀大笑,大家有没有想过,已多久没有试过了?
宋代有个僧人,叫做白云守端(1025-1072),20岁时剃度出家,后来他去参谒杨岐方会(996-1049)禅师。有一次,正值岁晚,众人正为新年忙碌准备之际,守端和方会禅师,却发生了一件小事。
事缘守端打算与方会禅师谈话,方会禅师看见守端,便问:
「你的授业老师是谁?」
「是茶陵郁和尚。」守端回答。
「我听说这位老和尚因为一次过桥时不慎跌倒,而有所觉悟。你仍记得他的悟道偈么?」方会禅师问。
守端想也不想,率尔便念:「老师诵曰:『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哈哈哈哈!」方会禅师突然大笑起来。
「……」守端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反应。方会禅师更一面大笑,一面站起来,哈哈笑地离开禅房。
此情境下,守端呆立当场,对于方会禅师的大笑,他完全摸不着头脑。
「究竟出于甚么问题,方会禅师会如此放声大笑?他是笑那一首偈吗?是笑师父仁郁和尚?还是我自己?他究竟笑甚么?」守端自忖。
如是,守端整夜思量着此事,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第二天,守端终于按捺不住,跑去方会禅师处,问个究竟。
「禅师,昨天你问我关于仁郁师父的悟道偈,我念出来了,但你却笑我。」方会禅师微笑听着。「那你可以告诉我,你到底取笑甚么吗?」
方会禅师看着守端,缓缓问:「昨天有人以乐舞驱儺迎神,你看到吗?」
「是的。」
「守端啊守端,你一点也及不上这些驱儺小丑啊。」方会禅师说。
守端听后更加不解,感到十分懊恼,便追问原因。
方会禅师笑着回答说:「为何?那是他喜欢别人笑,你却怕别人笑呀。」
守端听后,当即大悟。[1]
*****
感受是个人的,感受的生发与「供销」,理应由自己作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都像守端般,很容易受外物影响,容易生疑心,容易发恚怒?为何我们小时候的单纯快乐,随年龄渐长而隐化?是否因为我们觉得,笑容和形象本为对立,因而需要修饰,所以把这种单纯的快乐变得复杂了?
印度孟买有一位名叫卡塔利亚(Madan Kataria)的医生,于1995年创立一种叫做「大笑瑜珈」(Laughter Yoga)的运动。他把我们那种「放怀大笑」的冲动和状态,结合瑜珈腹式呼吸,帮助学人缓解情绪紧张,减低都市人因生活压力或身体毛病所带来的痛苦。他甚至创立「大笑俱乐部」,把这种「大笑瑜珈」广泛宣扬。10多年间,「大笑瑜珈」传至日本、美国等地,至今仍甚受欢迎。
很多时,我们的生活随社会、经济、民生乃至个人的家庭、感情、事业发展等变化而波动,心情亦随之起伏不定,每个阶层的人都有角色衍生的忧虑。在繁忙紧张的都市节奏中,我们连放松身心的时间也挤不出来,遑论欢笑;更甚者,那些本来令人欢乐、令人捧腹大笑的事物,一直备受轻视,笑剧、笑匠、乃至笑声、笑脸,都在渐渐减少和褪色。可怜那些笑的元素,仅能化成冷冰冰的文字笑话,在网络世界中被动地、孤独地传播着,沦为我们的「生活楔子」,或作为讽刺他人的工具,心灵滋润物何以变成紧张生活下的奢侈品了?
所幸的是,我们社会尚有喜欢逗别人笑的有心人,锲而不舍地支撑着这个零落「笑坛」。如贺岁电影创作人、快餐店的欢乐姐姐、笑话结集编者、儿童故事作家……每当我在街上,看到小朋友黑起脸謾骂佣人,或看到成年人,与人谈话时捧腹大笑却被人投以厌恶眼光,我就会想到三国时魏国邯鄲淳的《笑林》,就会想到方会禅师「他喜欢别人笑,你却怕别人笑」的故事。
若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永远也不可能给你烦恼;笑亦一样,不应有高低层次之分,不应百种须索,不应千般计较,要笑就真正地大笑。所以,别吝啬给自己真心大笑的机会;别诧异身边「笑到肚痛」和「笑到碌地」的人,因为他们正在体现自我;也不要歧视为我们带来欢乐的有心人,因为他们正在协助我们做自己的主人,协助我们明心见性。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们就给自己新的机会,展露遗忘已久的真的笑容。
[1] 有关杨岐方会的故事见载于《续传灯录》,卷13,《大藏经》,第51册,页54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