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經典電影系列—《阿凡達》賞析

聽余秋雨先生在講座上不只一次提到《阿凡達》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且盛讚導演及編劇占士金馬倫不甘於以往成功的說故事方式,敢於嘗試新的技巧;我本來不欲去看這《無間道》的外星版,不過既然余教授說得這麼好,而且一些舊生也說一定要去看3D版,便去看了。

坐在極舒服的梳化椅上,心處於很鬆弛的狀態,預備在以下近三小時被帶去另一個世界中娛樂一下;果然,感觀上得到很大的刺激。第一次戴上立體眼鏡,叢林中高高的野草彷彿在我腳邊長出來似的;那極瘦極矯健兇猛的外星黑狗圍著積的阿凡達時,我緊張害怕得猛捉住身旁友人的手臂,低聲驚呼。真的好看。散場時腳步鬆鬆軟軟的,輕飄飄似踏雲中,陶醉得不願醒來,不得不快快寫下感想。上一次在電影院中出來,似踏雲間,急急要寫下賞析,已是《天使愛美麗》了。可惜美麗天使誤落荷里活,拍了《達文西密碼》,令人不忍卒睹。

欣賞《阿凡達》細節上的處理,沒浪費一個場景、一句對白,層層呼應,節奏鬆緊有致。例如女博士姬絲一開始對海軍出身的積頗不以為然,她要的是學院出身受過訓的人員,懂得尊重納美人及與之溝通。不過,她後來對積越來越欣賞,甚至願餵他吃飯,幫忙搬他的拐腿上床,可見二人的情誼發展得越來越好。姬絲的口頭禪是「真想拿些樣本回去研究研究」;她發現潘多拉星球的植物之間有比人腦更精密的訊息傳遞網絡,後來自己也進了去,與女神艾華合為一體,求仁得仁。可能她的記憶真的成了艾華的記憶,於是艾華最後發動總攻擊,最終保衛了美麗而神聖的土地。

潘多拉是人類對此星球的命名,取材自希臘神話:天神懲罰盜火的人類,便送人類美女潘多拉,她揭開了本來不可以揭開的盒子,使盒中罪惡與苦難在人間散播。此命名乃不吉之兆,人類看此為充滿毒氣猛獸之處,來此為得名貴礦石,已為了掠奪及戰爭埋下伏線。其實納美族人又怎會如此稱呼自己的星球呢?

    虛擬的電影世界中又有兩重世界,一個是大美國主義式的軍閥侵略集團,另一個是身心靈與大自然及神靈聯合的納美族。在人類中也分開兩個陣營與兩種思維模式:強壯的上將柯邁斯每提起納美族人,總是說「他們是很難殺得死的人」,這是源自海洋文化二元式進佔型的思想模式;姬絲則教積以納美人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傾向於圓形的無生無死的宇宙觀,是古人天人合一感應式的思維。成功的人物塑造充份顯示了兩種不同的思維。積亦由前者漸漸過渡為後者,他最初以為去做臥底只是浪費時間,純是入侵者的思維;到後來沒有任何計劃便躺進金屬棺材似的連結器中,上了阿凡達身之後才決定要成為傳說中的「魅影騎士」,是一次靈性及修養的成長,他真的是一隻空的杯,願意倒空自己,接受新事物。那個結領帶的年輕總裁與柯邁斯的杯子是滿滿的,驕傲自滿地睥睨納美的山川文化。從一個人如何看待比他弱小的人,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真正的強者。恃強的人類最後垂頭喪氣地被驅逐離開這美麗的星球。他們進行了這麼無情的破壞及殺戮之後,也不過是被驅逐而已。意味著真正的強者是寬容的仁厚的,像真正的儒家思想及基督精神。納美人手拿的雖只是弓箭,卻是真正的強者,因為他們有公義、有愛、有神靈,這也意味著人必定不能勝天。這也令我聯想起圍棋。強勢的軍火似已包圍住靈樹,後來卻被神靈包圍痛撃。

網上有人表示很想很想像積一樣去到美麗的土地上過著尊重生命與自然的生活,然而這是不可得的,於是失落得引發了憂鬱症。這情況與有少年人給魔法學校校長鄧不利多寫信申請入學一樣,除了反映說故事人的成功之外,也揭示了一撮未能與現實和諧共處的人對心理輔導的需要。這也令我聯想起《紅樓夢》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黛玉及寶玉對一個自由平等、和平友愛的理想世界的嚮往。余英時教授已經在《紅樓夢中的兩個世界》中指出大觀園是虛擬的,可仍有人執著要找出大觀園的原址。其實潘多拉是大觀園,是天空之城,是霍格華茲學院,是人類心中的理想世界。

電影中的時代,地球已然荒涼,人類扼殺了自己大地的母親,現在更去破壞別的星球。真正的原因是無明、是貪婪、是操控、是「Matrix」。 占士金馬倫說這是在95年編的劇本,但我認為他仍然脫離不了Matrix的佛學及神學框架,這也很好,沿用得很聰明;而且,在意識轉移的科技上比Matrix的進步,那邊廂的阿凡達死了的話,這邊的人仍可以醒來;而且不用把尖尖的儀器播入後腦,方便多了。 Matrix 中的母體是無明,是操控,他手下的史密夫程式是嗔恨,非理性的程式是女黑人「神喻」,兩者都促成了「救世主」的成長。在《阿凡達》中,也有充滿權力慾的柯邁斯及通曉神喻的女祭司;兩者都促成積的救世角色,然而深度仍未及得上前者。

在對理想世界的描述方面,《阿凡達》比較細緻及美好。自給自足的納美族人並不貪婪。女主角為了救積,不得不殺死好些惡狗,但當危機解除了之後,她充滿憐惜地祝禱,莊重地送牠們的靈魂回歸艾華的懷抱中;並指責積的無知、白痴:沒有他的喧囂,牠們原不用死。積後來學懂了這一點,他能有節制地完成狩獵,感謝鹿弟兄貢獻出了肉身,也會化為族人身體的一部份,並恭送這弟兄的靈魂返回艾華的懷抱中。這是古人狩獵的行為,古人的宇宙觀是圓形的,萬物由神而出,死後又回歸神的懷抱,生生不息。故此,人不可任意殺戮,對大自然要心存敬意。這令我想起《與狼共舞》中,白人為對原居民趕盡殺絕,肆意屠殺他們賴以為生的水牛群。而《阿凡達》中,積卻合格了,準備好了,可以學習駕馭魔鬼鳥。

納美族人連一滴小小的種子也會尊重,並能讀懂大自然的種種信息。影片一開頭是美麗濃密的樹,中間及結束也是樹。靈樹是敬拜的中心,人都到樹前敬拜,從粉紅色的氣根,可以聽到祖先的歌聲。聖樹種子的精靈可以飄到人前,作出種種提示。這與宗教學上神聖軸心(axis mundi)的概念很相近:樹的頂端指向天空,根部通向幽冥世界;軀幹在人間,可接收人類的信息,傳達給上天及地下。《天空之城》也是靠一棵樹連繫,樹根救了兩位小主角,意味著人要歸根;姬絲與積都在樹根上接受治療,積可以轉移到另一個軀體中,姬絲則在體驗過與艾華的聯繫之後,含笑而逝。《天空之城》的浮動城堡,在《阿凡達》中重現了,那幾座浮在半空的小山,山上有綠樹,也令我想起西西的《浮城誌異》。

喜歡《阿凡達》中聯繫的意象:納美人的頭髮可伸出神經線,與樹、馬、鳥均可合體。族人手搭著手,同心地提供愛的治療,充份體現出友愛,大家都慷慨地讓能量流動。族群、愛情、成人禮均在神的慈愛中體現。看來人的出路,最終仍是愛護自然、尊重生命,與遠古之前已存在,我們古人較為熟悉的奧祕重新連繫。這也令我聯想到佛教所說「念念分明」的正念,以及耶穌說的:「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