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與柏金遜症患者共舞

乍看〈與柏金遜症患者共舞〉的標題,許多人都感疑惑,怎可能與柏金遜症患者共舞呢?「共舞」也 許只是一個比喻而已,有讀者會如是想,這樣想法倒是正常不過的。眾人皆知,柏金遜症 (Parkinson’s Disease) 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它會損害患者的動作能力,造成患者各種活動障礙,如手震和肌肉僵硬等,以及損害患者的語言和其他能力,最終令患者喪失自 理能力。柏金遜症病徵與中風相似,但中風病徵是突然而來,而柏金遜症病徵則是日漸加重。

至今,醫學界並沒有治癒柏金遜症的藥物,只能靠多種藥物和先進手術來控制病徵。數天前,在網絡觀賞到一段感人的短片 (Beautiful Video of Our DWP Program),見到加拿大古典舞蹈家Sarah Robichaud在美妙的鋼琴伴奏下,引領一群柏金遜症患者在眾人認為身體本該不聽使喚的情況下,精神奕奕地跳出動作優美的舞蹈。在片中,看到患者的面 部表情和眼神,感受到他們的自信心、喜悅心及成就感,在温情洋溢的氣氛之下,突然有一種一切都可以重新來過的感覺,超正!據聞,Sarah Robichaud於2008年3月開始在多倫多積極推廣專為柏金遜症患者而設的舞蹈班,成績令人鼓舞。

較早前,從新聞得悉,伊利沙伯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香港運動障礙學會主席張煜暉醫生指出:「對付柏金遜症,主張多管齊下,特別推崇中國國粹太極。研究證實 太極比物理治療更有效,不單增加手腳柔軟度、幫助平衡,更有效減慢病情惡化。」兩者令我聯想,在香港是不是應該大力推廣專為柏金遜症患者而設的舞蹈班,或 者小弟稱之「音樂化太極」,即是把太極配上梁祝諸如此類的名曲?小弟希望拋磚引玉,激發專家們拔刀相助。

曾經拜讀過台灣知名神經醫學專家陳榮基教授一篇名為〈走出迷思和恐懼〉的文章,很認同他的高見,大意是這樣的,「醫學是同時具有科學面和藝術面的一門學問。 它的科學面是要把病人的病治好,我們說醫『生』,就是盡最大努力,用各種技術把病人的病醫好,讓他可以重生。可是,當一個醫生也必須認知到,不是所有的病 都治得好,當治不好病人的病時,醫生除了科學面的努力以外,還要給予病人藝術面的幫助。」沒錯,如何照顧長期病患者、如何照顧患絕症者、如何照顧臨終的病 人,讓患者家屬好過些、讓患者走得安詳,應該是社會,特別是醫護界,一個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不論是 Sarah Robichaud的舞蹈班,或者「音樂化太極」,這類活動正好就是醫學的藝術面,縱使不能把柏金遜症患者完全地治好,但至少能減少他們埋藏在內心的鬱結 與惶恐,改變他們消極地過活的心態,也能鼓舞他們積極地生活,清心自在地面對餘下的生命旅程;况且,這樣對患者的家人亦有裨益。無論處於那個病情階段,柏 金遜症患者都該多做。透過與柏金遜症患者共舞這類活動,讓患者克服心理障礙,重建自信,更能展現遠比自己想像為大的勇氣和力量,值得大力鼓吹與實施。恕我 直言,在功利主導、文化藝術貧乏、價值觀嚴重扭曲的香港,要推廣這類活動談何容易,但非常需要,且急不容緩。

柏金遜症患者、家屬及照顧者,大家一同努力吧!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