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菩提路上 扶老助弱──永惺老和尚的敬老精神

創辦菩提護理安老院的永惺長老探訪長者(圖:香港佛教聯合會)
創辦菩提護理安老院的永惺長老探訪長者(圖:香港佛教聯合會)

「因為不忍心啊!」畢生致力踐行人間佛教的永惺老和尚,憶述於六十年代興辦東林安老院的緣起。

「我 們都是逃難來的,當時二十幾歲,而許多人來的時候四、五十歲,我們跟這幫難民幾乎是前後腳來到香港。隔了個十幾年,我們三、四十了,那他們也都六、七十歲 了。東林從一片瓦礫……變得堂皇漂亮。這些人呢?他們來的時候家毁了,孤單淒涼,而且住的始終是木屋,養雞養豬,過著窮苦的生活。我們比他們好得多了!」[1]戰亂時代的逃難經歷,讓永惺老和尚真切體會到眾生的苦,並撒下種子,讓他意識到出家人入世弘法的重要。

東林安老院開幕,永惺長老(左)迎接增秀老和尚到來主持開光儀式。(圖:《菩提路上──永惺長老傳》)
東林安老院開幕,永惺長老(左)迎接增秀老和尚到來主持開光儀式。(圖:《菩提路上──永惺長老傳》)

大時代中的磨難

1943 年,老和尚正於哈爾濱觀音寺佛學院修學。1945年9月,戰火迅速蔓延之際,他隨著其他難民一同南下逃難,甫上路便遭一幫俄軍洗劫一空,幾經艱辛登上了火 車,在擁擠的車廂中,親眼目睹人們從車上往下墜,有些被輾至身首異處,有些則被拋到荒野之外,身受重傷。途中,他又染上足以致命的傷寒,後來得到母親的悉 心照料才慢慢康復過來。戰亂時期治安不靖,母親慘遭橫禍,被悍匪打死……

對 於苦,永惺長老體會尤深,並體察到社會的需要。六十年代,荃灣區由市郊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區,香港政府逐步拆遷關門口村、楊屋村和河背村等,部分年邁的長者 正待安置。因此,長老著手把東林念佛堂的菜地改建成為老人院,收容乏人照顧的長者入住。東林大門前面三萬多呎的土地,在定西老法師的時候已經購入,後來有 數戶人家擅自搭建木屋,慈悲的老法師沒有驅趕,漸漸集結成百多間,一下子變得龍蛇混雜。永惺長老以其善巧智慧,與當時的理民府高官合作,終於順利清場,開 展建院的工作。在遷拆過程中,長老面對不少壓力甚至恐嚇,卻無畏無懼,恭行恤老濟貧的悲願。

東林安老院奠基典禮(圖:《菩提路上──永惺長老傳》)
東林安老院奠基典禮(圖:《菩提路上──永惺長老傳》)

無依者老有所終

東 林安老院的陸潤榮主任去年接受佛門網採訪時說過:「第一代院友在1969年入住,全都是四十年代逃難而來的軍人和難民,都是男的。到了七十年代,他們也老 了,住屋需要急待解決;高峰時期,東林曾住上過百人。」由於很多院友都是無依無靠的,院方遂提供善終服務,承諾協助處理一切身後事,令他們倍感欣慰。創院 初期,八十多位長者全部皈依成為佛教徒,更成為一時佳話。

二十世紀初,太 虛大師首倡佛教改革,推動人間佛教,要求僧人獻身社會,二、三十年代,中國佛教興辦公益救濟事業蔚然成風,而香港佛教大規模開展社福事業則在戰後。東林安 老院於1970年落成,是香港第四間佛教安老院。除了東林之外,佛教菩提護理安老院同樣由永惺長老籌建,1999年投入服務,長老足足花了二十年為籌建工 作勞碌奔波。

東林安老院的陸主任又說過,每次長老來訪時,都會到花園裏的魚池觀賞錦鯉。「這裏不少錦鯉都是長老拿過來的。」陸主任笑著說。「永」意即恆定,「惺」則是醒悟、機靈,象徵新生。一代佛門龍象俗緣雖盡,菩薩精神卻永存於世,燃亮人心。

參考資料:
鍾潔雄、危丁明(2007),《菩提路上──永惺長老傳》,香港菩提學會出版


延伸閱讀:
老人家的提燈天使:記佛教東林安老院採訪

活在菩提中的老友記


[1] 《菩提路上──永惺長老傳》,頁一五六。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