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見山是山?不是山?

我們時時都說轉念,但念是什麼?念在哪裡?

曾聽過一則故事,兩兄弟本來感情很好,兩人同出同入,共同生活,互相照應。有一天哥哥發現自己辛苦省下的儲蓄不翼而飛,遍尋不獲,心想家裡除了自己就只有弟弟,便開始懷疑。但不會吧?弟弟的為人他一向很清楚,可是若不是他,又會是誰?於是細心觀察弟弟的言行舉止,感覺他近來鬼鬼祟祟,賊眉賊眼,還買了很多東西,他的錢從哪兒來?他同時還察覺,弟弟好像知道被懷疑,刻意避開,認定弟弟定是家賊,內心又氣又憤。

過了些日子,無意中發現遺失了的錢,原封不動放在一個隱蔽的地方,這才記起是自己小心收藏在那裡。他知道誤會了弟弟,那一刻再看弟弟,君子眉君子眼。

相好時的弟弟、被懷疑時的弟弟、水落石出時的弟弟,都是同一個弟弟,只不過哥哥對他的看法不同,引伸出來的態度就截然不同,莫非這就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仍是山」的過程和境界?

我有一次聽講座,主講者說和一位中學同學在會上巧遇,廿多年不見,大家第一眼就認出對方。再看,彼此都老了。多談幾句,昔日真摯的友情自然傾湧而出,主講者也以「見山是山」形容那次久別重逢。

念,是心的活動狀態的一部分,很多時因著不同的境而生滅、變幻,形成善惡好壞的感受和態度。如何主導心的活動?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換個角度去觀察、感受。情、仇、怨、業、苦、難、劫、磨,若能從不同的角度去面對,必有另一番視野。我曾見過一對怨偶,當年互相憎恨到想置對方於死地,但十多年後,大家經歷了生活的各種歷練,各有成長、改變。兩人在一個偶然機緣下再見,竟然心平氣和,互相關心。他們都說,原來昔日的氣鬥得很無謂、很冤枉,能夠在有生之年解開冤結,真是有福之人。

許多人受不了生活的種種挫折和壓力,覺得苦不堪言。宮本武藏是日本江戶時代的名劍客,有「劍聖」之稱。他每次拔劍,劍未出神先到,而且目標集中,所以劍法奇準。有一次他一人獨鬥七十六人的圍攻,竟然大勝。他致勝的秘訣是什麼?原來他邊打邊將敵人引入窄路,窄路只能容一、兩個人,他無形中就是單打獨鬥;有時他又會將敵方引到圍牆上,跳上圍牆需要功夫,而且圍牆很窄,能在牆上耍出功夫的對手不多,無形中又是一對一。 面對重重的困難、逆境,我們必須冷靜作戰。不管難題有多少,急事緩辦,要事先辦,每次只對準眼前最迫切的目標。念念在茲,「茲」,就是「這個」,「這個」 就是眼前,就是當下。

懂得利用不同的角度,生起正面、積極的心態,就是活在當下的智慧。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