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学习禅修?──佛教家庭‧天主教家庭‧无宗教人士



提起禅修,可能有人以为是佛教徒的专利。其实不然,由于禅修已被证实对身心大有裨益,故一些无信仰人士也会修习,部份心理学家更将之用作治疗手段;而禅修有助升华精神,故佛教以外的宗教徒亦以之辅助灵修。
由一行禅师亲自指导禅修的「觉醒生活营」刚刚圆满,参加者包括佛教徒、天主教徒及无宗教人士。笔者曾与其中几位家庭及个人参加者对话。
佛教家庭
冯氏一家包括冯先生夫妇、儿子及冯妈妈。冯先生就读天主教中小学多年,一直没有宗教信仰;于香港大学肄业期间,该校佛学会常于午间举办讲座,冯先生被讲座吸引前往参听,引起了他对佛法的兴趣。成为佛教徒后,更于佛教活动中邂逅妻子。
现代社会步伐太快,冯氏夫妇都觉得有需要静下来看清自己。他们曾参加内观禅,了解禅修的好处,故与家人一起参加是次活动。他们希望年仅六岁的儿子也能从中有所体会──即使他未必懂得以言语表达其感受。由于禅修营是从星期四到下周星期一,儿子须向学校请假,学校虽然没宗教背景,幸好校长十分开放,很支持儿子参加禅修营,并叫他回来后向同学报告其得着。
天主教家庭
偕同丈夫及一子一女入营的董太表示,虽然自己信奉天主教,但天主十分伟大宽宏,容许信徒涉猎其他宗教以增广见闻,故许多神父、修女均尝接触一行禅师。天主教中素有静默的修习,禅修即有助她注意内心状态,这种技巧更能应用于日常的待人处事,例如更容易察觉自己在发脾气。香港人工作繁忙,缺乏个人空间,禅修正好让她静下来欣赏美好的事物。
董太曾参加一行禅师的活动,希望家人也有机会体验禅修,尤其让小朋友学习开放地接纳不同宗教,故发起一家四口齐来参加觉醒生活营。她也把是次活动,视为一家人愉快渡过周末的「节目」。
无宗教人士
林先生从事工程,现已退休。过去他经常与机器为伴,面对事业上种种竞争,生活中充满焦虑与彷徨。至今他已六十多岁,他不想以后的人生仍然空空洞洞,而希望变得快乐充实,故是时候思考应该如何走下去。他一向没有宗教信仰,但在街上偶然看见一行禅师活动的海报,刹那间便产生参加的冲动,在朋友的鼓励下落实报名。他希望在营中认识佛法及禅修,帮助自己找到人生方向。
很多佛法大师都指出,与其说佛法是一种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智慧。佛法的义理并非建基于对鬼神的崇拜,而是觉者对宇宙人生的如实观察,切合现实生活而较少宗教色彩。因此,无论是否「佛教徒」,信奉任何宗教,甚至无神论者,都可以接触佛法并从中得到启迪。
分类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