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教的真正「贏在起跑線」

前陣子坊間議論紛紛的熱門話題,莫過於傳媒反映了現代父母為子女鋪排優越人生,形成了「贏在起跑線」這個思想及行為模式。

父母為了好好培育下一代而預先作出妥善的安排,並不是現代才有的觀念。為了先天條件良好,無論是古代的禁止近親婚姻,或是現今細胞遺傳學的產前診斷,都是這個理想的延續;除此以外,亦有選擇求神問卜或擇吉時生產等做法,可說是各師各法,而後天為配合社會競爭的特訓式培育更是不在話下!無論從出生到成長、乃至成家到終老,一般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康、學業和事業有成,生活幸福美滿。

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然而,時下父母為使子女將來能夠進入名校,在幼兒時期已為子女鋪排種種事情,引起了不少批評,因為除了小小年紀就要學習多種興趣技巧外,還要學習如何應付面試過關;更甚者,有父母為使幼兒能快人一步入學,更提倡以計算受孕及出生日期來配合開學時間,以期盡得先機!而這些被稱為「怪獸」式的家長行為,卻有很多年輕父母效法。筆者寫這文,並不是要評論這些行為的對或錯,因為對或錯在社會的演化當中其實並沒有絕對的標準,而這些行為,亦可視為因應一個時代而產生的人類生態行為。這裏,筆者嘗試從佛教的因緣業果以及唯識學說種子熏習和現行的角度,簡略分析「起跑線」其實在哪裏。

佛說一切法由因緣和合而生。首先,我們看看甚麼原因會與某人成為六親眷屬。佛在《五苦章句經》裏揭示人類有五種相互作用而形成眷屬關係:「父子、夫婦、兄弟、家室、知識、奴婢有五因緣。何謂為五?一曰怨家,二日債主,三曰償債,四曰本願,五曰真友。」佛教認為生命是有無量的過去、現在、以及無限的未來(三世),循環不息,沒有所謂的終結,只有流轉或轉化。經中佛所說的因緣,是指因素或條件,「因」是主要的條件,「緣」是輔助的條件。除了個別的因緣,還有與他人之間互動所產生的因緣,透過成熟的時機,便會形成相關的連繫,可以說是過去世的因(强烈的善、惡情感意志),而形成現在世的果(各種眷屬關係),目的是要償酬彼此過去世積累所產生的强盛意欲。這樣,從關係的成因來說,若能避免怨、債的成因,種下本願、真友的成因,便可形成一生中親屬互相歡喜、互相配合、扶持的關係。經中解釋說:「何謂本願?先世發意,欲為家室善心歡喜,厚相敬從,是謂本願。何謂真友?先世宿命,以道法因緣共相承事,後相經過,生則明法,精進志和,是謂真友。」

接著,讓我們看看個人的因果相續。對於一期又一期的生命是如何相繼不斷地形成,這方面,佛在講解十二因緣法中,已有詳盡的描述,而關係著個人一期生命裏的禍福,則要了解業因與業果的關係。「業」是指能分別招感「可愛」或「非可愛」果報的行為造作。業的種類,按《瑜伽師地論》及各阿毘達磨等論,可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分類,我們最常聽到的有「共」、「不共」,以及「善」、「不善」、「無記」之分。

「共」業是指能令我們身處同一個世界的業力,也可延伸指在同一世界中,那些我們可以共享的資源,都是源於我們的共業;「不共」業是指能令我們生成各自的五根身體的業力,這業果只能是各自受用的。至於共、不共業所成的結果,會令我們感到「可愛」還是「非可愛」,則視乎業力是「善」業還是「不善」業。

「善」業是由善心所策動的,主要是無貪、無瞋、無痴等的性質,其業果是「可愛」的;「不善」業是由貪、瞋、痴等不善心所帶動的,其業果是「非可愛」的。可以說,可愛的自然是快樂的果報,非可愛的自然是不快樂或苦的果報。「無記」業非善非不善,不可記別,所以不影響果報的苦樂。

簡單來說,眷屬關係結果是可愛還是非可愛,乃至眷屬彼此的人生是悲苦還是快樂,都是完全取決於前期生命所積習的善、不善業所形成。

按佛教唯識學種子熏習和現行的分析,簡單來說,我們的心念(精神活動層面)和做作(行為活動層面),當產生運作(現行)時,便會同時熏成同類型的種子(力量),藏在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或稱種子識)之中,若經常重複同類型的心念和行為活動,同類型的種子(力量)就會不斷的熏習增强,就如一個人經常練習某種技巧,這種技巧便會越趨成熟。當種子成熟時便又再生現行,種子與現行之間,種子是因,現行是果。

善或不善的業種子是下一期新生的主要因素,當條件(眾緣)具備適合時,我們新一期生命便開展,而每期的生命形態可以是六道眾生中的任何一種,須視乎所熏種子的性類。如果成熟的是人類的種子,便會再生為人,藉著和我們因緣深厚的一對男女,作為我們的父母媒介(增上緣),加上同時沒其他障礙(也是增上緣),而獲得我們的身體,這是我們的「正報」,而我們生活的環境,亦是我們的一類種子成熟而呈現的「依報」,當中有共也有不共。簡單來說,和別人同處的世界環境,是因為和別人有同類型的種子,各自變現一個相類似的世界,交疊在一起,大家共同享用及能互相交流影響,例如大家共處一個地球,大家的活動會對地球氣候變化造成影響,影響著自己和他人,大家共同承受,這是共業共變的結果;其他如共同的家庭、團體等,能產生共同享用或承受和互相影響作用的,也可說是由共業形成的。而各自種子成熟所變現的根身(身體),則各自不同,有健全或不健全、端嚴或不端嚴等,只能各自領受,這是不共業所不共變的結果。而我們的正報(根身)和依報(器世界)又合稱為「異熟果」,可說是我們先天條件的形成,至於其結果是令我們愉悅還是憂苦,同樣也是取決於前期生命所積習的善、不善業。可見我們在生命的過程中,心念和行為做作所形成的善性或不善性的力量,是何等的重要!

那麼佛教怎樣去釐定善和不善呢?當中亦有一套完善的標準。最基本是《十善業道經》中所示的十善業及離十不善業。我們可從了解這最基礎的十善業所能為我們帶來的好處,便能了知善業力量影響之巨大!例如離貪欲便能物皆隨心、所獲之物勝於所求;離瞋恚自得身相端嚴、眾共尊敬;離邪見自能深信因果、終不作惡、不墮諸難;離殺生便會身常無病、壽命長遠;離偷盜便得十方讚美、善名流布;離邪行便得諸根調順、妻眷無侵;離妄語自得言無誤失、智慧殊勝;離惡口亦得言則信用、言無可譏。這樣,可說是眾人所渴望追求的一切幸福美滿,都能因應各自善業種子的成熟而享有,毋須過於擔憂或竭力追求!唯識學說則把善、不善歸納成善心所法和煩惱心所法(心念力量),是發動行為的主要心理質素,雖分析的角度及講解原理的方向不同,但配於十善,其因果亦相通。

再進一步,增强十善中「離邪見」的種子力量(邪見在唯識學中歸入惡見心所,是根本煩惱的一種),便可獲無量福慧轉轉增勝,可以永離邪道、行於聖道,亦即是更能把我們的生命提升至更高的層次。若能明白這個原理,只要策勵自己和引導子女時刻積極面對現行的結果、心存善念、行善積德,這樣,比起盲目追求樂果而不昧因緣來得更有效、更實際、更徹底!

佛教不作定命論,即使前生業力已形成了今生的異熟果報(根身和器世界),即是今生的大氣候已形成了,然而在今生,我們每一個心念和行為做作的善或不善,都會給我們的生命增強同類種子的力量(種子的熏長),能牽引其餘未形成强勢的善或不善種子逐漸强壯成熟,使相應的果報呈現(種子現行),這些善、不善種子的果報,在受用上是有一定的時間性,呈現和受用完畢後便結束,稱為「有受盡相」,所以之後新的果報是樂是苦,就要視乎新熏習的種子是善還是不善了!這亦是佛教為何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心念)」來概括,作為我們生活的指標,可見提升我們生命的「起跑線」,其實就是在於我們當下的每個心念和行為,其性質是否屬於「善」性。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